《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一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他的思想非常现代,孕育了“发生什么事情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

生活给我们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阿德勒想要帮助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在学说里,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阿德勒的哲学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阅读这本书,可以终结用“牺牲自己,讨好他人”获得价值感的病态模式。而用自身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感,阻断“自卑情结”,体会到“共同体感觉”,从良好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何看待”,这一主观就是全部,并且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现在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人可以改变,不仅如此,人还可以获得幸福。无一例外,而且是随时可以。

阿德勒自己就曾说:“将来也许没人会想起我的名字,甚至人们会忘记阿德勒派。”但是,他说,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他认为阿德勒派本身就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戴尔-卡内基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其《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著作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

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一,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有过去的事情所决定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但这与过去没有关系,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你的朋友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于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二,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得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活或者失败的原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三,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四,弗洛伊德说错了

我们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感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假如某个人的过去曾遇到到父母离婚的变故,这是一种客观的事情,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如果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阿德勒主张以“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

人并不受过去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


五,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的。


六,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七,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无视现实的是你。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碎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这“利己”的就是“善”的行动。

在希腊语中,“善”并不包含道德的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恶”也有“无好处”的意义。

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八,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人生中的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我们假设有一个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世界观”的话,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

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人们常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为什么?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九,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根本不在于过去。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一,为什么讨厌自己

你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不管事实如何,就是这样感觉。也就是自我评价非常低。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到缺点而不看优点。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鼓励”。

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你的“目的”是在“避免在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实现这种目的,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缺点,及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讨人喜欢。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二,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三,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劣等感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价值判断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

155厘米的身高只是一个低于平均数的客观数量数字而已。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

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这样的问题也可以进行主观性的还原。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如果从“让人感觉轻松”或者“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之类的角度来看,155的身高也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当然这是一种主观性的解释。更确切一些,就是一种主观臆想。

但是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155的身高看成事缺点还是优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的决定。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四,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我们都有想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个词,也必须分辨清楚,绝不可以混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像这样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了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因果关系,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说明,意思是:将原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问题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种社会现实。

不想成功,简单来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意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五,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

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真正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这种说法已经不属于自卑感了,应该是自吹自擂。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这个词语叫“优越情结”。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虚假的优越感,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

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的优越感”。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如果拥有真正的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密切的联系。

自夸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

夸耀不幸,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他们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

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具有特权。

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六,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往往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阿德勒并不肯定这种态度。

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人。

就知识,经验或者责任来讲,也许存在差异。但是人的价值并不能用这些来决定。

既不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在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七,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就像热衷于照镜子的少年一样,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反应。世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扽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八,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于复仇

个人的愤怒和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不属于同一类。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因为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为什么斗争?想要获胜,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如果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下怀,关系会急剧进入权力斗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假如你压制住了,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进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

请想想孩子的割腕行为会对周围的人——比如父母——带来什么影响。如此一来,行为背后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九,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忍耐吗?“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暴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关于权力之争,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人际关系的方式”,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就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十,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十一,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是没有任何价值。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情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的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阿德勒束缚对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

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

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假如恋爱关系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止步不前。


十二,“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有对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的这种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么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人都看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人生谎言,对于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

即使你逃避人生课题,依赖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该从道德方面来谴责的问题,它只是“勇气”的问题。


十三,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心理学”而是“使用心理学”。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