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08 赵迎
在这本“讨论”式的书里,可以读出这样几点意见:
一、绘本是有声音的,甚至是有音乐的。当然,这不仅仅是说,在绘本的文字当中出现了拟声词这么简单。更进一层的,是绘本的故事和画面本事,能够在读者的心中动起来,而且是有声音的。大概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绘声绘色”吧。而在讨论绘本中的音乐时,所举的例子是几本与乐器相关的绘本,《乱写乱画的笛子》(D·平克沃乐特 文/图,谷川俊太郎译,童话屋)和《小提琴》(罗伯特·T·艾伦 文,乔治·帕斯提克 摄影,藤原义久、千鹤子 译,评论社)。大意与前述声音一样,是把阅读者带入了一个有音乐的故事里。所以说,绘本是有声音、有音乐的。
二、松居直一直以来坚持并反复说起的观点: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母亲读给孩子听的书。所以里面的文字读出来的时候的那种感觉就很重要。画当然也很重要。甚至包括书的开本,也就是拿着它的时候的感觉也很重要。其次,故事也要是有深度的故事,这种深度可以是人类学、历史学或哲学上的。但这种深度的含义,却又能用孩子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故事,既便是成人,也同样能从其中读出“意思”来。
松居直在这里也提到,创作绘本的艺术家就好比是主角,而做为一位绘本编辑,则是捧着并突显出主角的配角;另一方面,翻译国外的优秀绘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三、如何通过绘本,来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一些悲伤的事情,例如死亡。书中举例的绘本有《獾的礼物》,这本绘本告诉读者,死亡是通过一条隧道,去到一个明亮的地方。这倒与“濒死体验”的科学发现是相一致的,或许作者也是受到这方面成果的影响。书中还提及《切洛努普的狐狸》和《美化》(森田美智子,比良出版)、《一千把大提琴的合奏》,分别是讲述战争与地震灾难的。书中有一张《一千把大提琴的合奏》的截图,而且把故事梗概也讲述得很完整,确实是一本让人很想拿来读的作品。
四、讨论部分,主题就比较散了。有趣的地方有:认为这个IT革命的时代,大家读不了长篇了,所以绘本这么短,比较适合读,而且读的时候轻松,读后又能让人想很久。绘本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没有质感,这更是编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