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
杨凝式为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多次因心疾而难以履职,授闲散官职。又因其性情狂傲纵诞,有“杨风子”之号。累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等职,世称“杨少师”。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杨凝式去世,终年八十二岁。获赠为太子太傅。
杨凝式善文辞,尤工行草。其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前人说他用笔有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妙。北宋书家多受其影响。宋人将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杨”,清人李瑞清则视其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 今存世书迹有《韭花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刻本有《步虚词》等。
书法风格
杨凝式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
杨凝式于颜真卿之行书,并非简单的学习、继承。他首先学习颜真卿行书的笔墨潇洒、纵横错落、淋漓痛快之优点,继而反省颜行书在补充二王之际的过分之处,使颜行书在自己手中似乎出现了不衫不履之貌,最后力追二王行书,复刻晋人那种萧散有致、侧仄皆得于颜行书之中的技法。具体来说,他“破方为圆”:即先改变二王晋人那种唯一清健劲挺的表现之法,而以圆通融会之法出之。然后“削繁为简”,改变颜真卿行书墨迹淋漓太甚之处,辅之以清轻空灵之法。不过,杨凝式虽然破方,但他的根基其实正在方中。他初学欧阳询之方正,所得皆见于行书作品之中。如《韭花帖》每字独立,笔虽圆而劲挺,布白向背相得都是欧书的神髓。故《唐诗外传》说:“凝式笔迹道放,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横。”
杨凝式行草书的真髓虽在二王,但其貌又不露一点痕迹,可称善学之典范,因此黄庭坚说他“下笔便到乌丝阑”。以杨凝式的代表作《韭花帖》而言,其书淳古淡雅,凝远可爱。细玩其用笔,与《兰亭集序》丝丝入扣,深得“第一行书”之神理。
书法史地位与影响力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历来被称为上品。其行书传世虽然不多,但在书法史上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书法集大成时期的行书集大成,实际上应从杨凝式开始。杨凝式生于书法不被重视的晚唐五代,既无书法大家,自然能颃颉者少,然而晚唐离盛唐不远前修精神不泯,可借鉴、可学习的东西又甚多,所以杨凝式在特立独行之中能以雄杰之笔势、多姿之体格,在行书艺术上“破方为圆,削繁为简”,取得了承前启后,开宋人先声之成就。
杨凝式书法艺术真传在“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中有所体现。“宋四家”对杨凝式之行草都有卓见,而且身体力行,结合自己的特长以杨氏之遗法,成就自家之面目。从现存“宋四家”的行书墨迹中分析可得:苏轼得杨凝式之雄健沉着,米芾得杨凝式之淋漓跌宕,黄庭坚得杨凝式之清癯高洁,蔡襄得杨之风雅华腴。 此外,王安石、蔡京、蔡卞等人的书法,也是以杨书为根底的。由此可见杨凝式对宋代书坛的巨大影响。清人李瑞清更称之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 明代的董其昌更是成为继承发展杨书特长的集大成者。杨凝式《韭花帖》的间隙疏阔的章法特色,给董其昌很大启发,并为其所继承。此外,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等书家也吸收了杨书字势的纵斜、跌宕等长处。
书法作品
史载杨凝式多有佛祠寺院题壁之作,这些题壁作品一直到北宋时期还可以看到许多,黄庭坚就曾说:“余曩至京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妙入神。” 可惜这些建筑不能永久保存,他的这些书法妙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荡然消失了。又因他“素不喜作尺牍”,因此保存下来的纸本墨迹,只有行楷书《韭花帖》、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行草书《夏热帖》、草书《神仙起居法》四种以及刻帖《新步虚词》等数种。从这些作品看,楷书、行书、草书都有,且风格多有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佯狂性格的自然流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