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猫的第2篇原创文章
作者 | 小猫
插图 | 网络
在这个大人谈性色变的时代,一旦说到孩子的性行为,更是让人慌张。
最近看了精神分析和儿童精神分析的两位先驱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的著作,让我对心理学的动力——性和攻击性,以及幼年时期儿童性行为、性幻想、儿童期的焦虑、恐惧和罪疚感,有了极为深刻的感受。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儿童精神分析》的两个案例,并进行探讨,希望对你有所裨益。
1
儿童的性生活具有普遍性
如果我说儿童(包括婴儿)的性生活具有普遍性,不知道会不会显得有点“惊世骇俗”。
但是只要回想一下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隐秘的或者公开的自慰、儿童之间的性行为,相信大家都是“心领神会”,只是相视无言罢了。
我们来看一下克莱因的两个案例,看看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案例一:
六岁的哥哥巩特尔和五岁的弟弟弗朗茨,在日常生活中,哥哥引诱或者强迫弟弟与之发生性关系。
他们相互口交、自慰,用手抚摸肛门等等,具克莱因分析,他们的性行为可能在二岁至三岁就开始了,并且哥哥对弟弟的性行为具有很多的强迫性,有些已经到了残暴的地步。
弟弟则对哥哥的行为进行了认同,既不会向父母“告状”,更不敢轻易反抗,但是他会以比哥哥对待他更残忍的方式对待比他更小更弱的儿童。
案例二:
十二岁的妹妹伊尔莎和十三岁半的哥哥格特之间发生了类似性交的行为。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相互之间进行抚摸和观察,进行口交和舔阴。这种行为在潜伏期(6~10岁)基本停止,哥哥甚至都忘记他和妹妹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患有部分记忆缺失症。
但是,青春期到来之后,哥哥主动向妹妹挑起性行为,有些行为还具有强迫性。
妹妹在早期会主动参与,但是青春期只是被动配合。
2
儿童性行为背后隐藏了什么
相信看了这两个真实的案例之后,你的感受不怎么美妙,甚至心底还会涌起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你可能会问:
这怎么可能呢,父母都干嘛去了,怎么能让孩子之间发生这种事情呢?父母实在太失职了。
当然,也有可能对孩子有很复杂的情感体验,一方面觉得难受,一方面又替他们担心。可能还有一股羞耻感,从心底升起(觉察一下自己的性观念哟)。
我们来看看儿童精神分析之母克莱因是怎么看这类事情的。她说:
儿童之间的性行为通常会在童年期的早期阶段普遍发生,兄弟姐妹之间的性行为更是如此;
克莱因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儿童身上,她认为,过度压力是诱发强迫性性活动的决定因素。
案例一中的哥哥具有严重的施虐症,他实施的各种行为程序不过是一些残暴又毛骨悚然的折磨,最终目的是把他的客体(弟弟)置于死地。他的潜意识里有强烈的罪疚感,不敢被人发现。
与弟弟的关系让他焦虑重重,进一步加重了他的障碍,性心理发展变得彻底不正常了。
弟弟则认可了哥哥对他施加的性暴力,他可能从中得到了快感;但更重要的是,弟弟无法内化这种行为对自己构成的巨大威胁。
他感受到了哥哥的罪疚感,害怕被父母发现,只能把内心的焦虑和罪疚感转嫁到比他更小更弱的儿童身上。
同理,案例二中的哥哥和妹妹之间的性行为,也充满着强迫式的冲动和焦虑,潜意识里也有深深的罪疚感。
3
产生罪疚感的深层原因
案例一中,哥哥强迫弟弟与之发生性关系,在他的性幻想中,他们的性行为表征这对弟弟的阉割,而且还能通过撕碎、下毒或火烧等方式完全摧毁他的整个身体。
而且哥哥的性幻想中,弟弟还代表了性交中的父母形象。所以,某种程度上,哥哥的行为是针对父母的施虐式自慰幻想在现实中的外化,他也会在幻想中攻击父母,这使父母变得更加可怕。
案例二中青春期的哥哥与案例一中的哥哥有极为类似的精神分析意象。
两个典型案例凸显了性幻想,俄狄浦斯期带来的“弑父娶母”或“弑母嫁父”情结产生的复杂情感冲突,让儿童产生了与现实不相符的过度焦虑、恐惧和深深的罪疚感。
当分析师通过对上述材料进行解析,让儿童看到他们强迫式的性行为的真正原因,他们之间的性行为就随之缓解,直到最后,完全停止了这种行为,并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4
是否要严格管控儿童的性行为
虽然我们可以勉为其难的接受儿童之间性行为普遍发生的事实,但是显然这些行为,尤其是强迫式的、带有残忍性质的性行为,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要不要禁止?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决禁止。但现实仍然不容乐观。
把孩子全方位监控起来,是很难办到的。退一步讲,即使全方位监控,也不一定能够彻底阻断小鬼们之间的性行为,并且这还会极大地束缚他们的自由。
克莱因认为,儿童的性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满足了他们的原生欲望和了解性知识的需求,和同伴分享被父母禁止的性幻想,也极大地减轻了焦虑。
尽管如此,我知道你依然无法信服,那我们再来看看弗洛伊德对这件事的分析吧,也许能缓解你的部分焦虑。弗洛伊德说:
如果我们集中关注婴儿期性心理,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并尽可能地预防精神病类疾病,确保儿童的发展没有得到延误;同时也要明白,我们做的一切努力都会化为乌有。
严加看护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这无法影响根本因素,还会造成另个性的危险:
第一,这可能会做过头,它可能会鼓励过度性压抑,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一旦进入真实生活,但儿童在青春期面对来势汹汹的性需求时,他们会变得毫无防备能力。
这个说法有没有说服力,你有怎样的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儿童精神分析》
- End -
往期文章
作者:小猫,能说会写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您有情感、心理、育儿、个人成长问题,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月夜小猫”,或加我微信(jiyaojinian)一起交流探讨。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小猫原创,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请别让我错过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