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之前的学校教育。你的经历与亚瑟的经历相比有多像?
本章的开头讲到,Arthur在上课时,老师只是说"现在开始思考",却并没有告诉学生们到底该如何去思考,真正的思考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所以Arthur跟他的同学们都只是做个皱眉,托腮,盯着天花板的动作,心里只是想着"我这就是在思考",学生们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思考。
我确实也有过这种经历,小学初中老师经常说这种话"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先自己来思考一下",于是留给我们时间让我们自己思考,还记得,当老师盯着我们思考时,我们一个个都低着头,做着思考样,脑子却一直只是在重复着老师让思考的问题;当老师只是看着自己课本并没有盯着我们思考时,讲台下面的我们就互相左右前后看,用眼神和口型互相问,"怎么想呀,不会想,想不出来呀,一会老师提问我怎么办呀,你怎么想的,快跟我说说"。到了高中,进行课改,采用小组讨论模式上课,每节课上课老师先说几分钟,然后留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小组间进行讨论,快下课时随机提问一些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可能刚开始几分钟大家会说说自己看法,但是几分钟过后大家发现也想不出什么东西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讨论了,于是就会发现教室里的"声音"越来越大,基本上小组间就开始聊天,当老师走到小组附近时,大家就盯着课本。基本上小组讨论根本讨论不出东西来,还是需要到晚自习的时候自己看辅导资料把那些问题看懂。当然,老师们也不是很适应这种上课方式,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师,所以这种上课模式只在高一进行了两个月,高二进行了一个月,其他还都是采用传统的上课模式,即老师把所有问题都给我们分析清楚,我们只需去吸收。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没有意识到"思考"是需要当作一种能力去培养的。就像这本书开头说的,思考力是学校教育缺失的一部分,确实是这样,并且critical thinking更是中国教育里非常短缺的,虽然现在中国的课堂也实行课改,重视课堂讨论,不知道现在的中学小组讨论改革的怎么样,但是就我当时的上课,我感觉这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老师并没有引导我们该怎么去思考,我们进行讨论,也仅能讨论几分钟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思考什么了。当然中国实行课改,重视课堂讨论说明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件好事,但课改真正成功还需要long way to go。
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要对立统一地看问题。不要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对的,要独立思考;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教条主义,要扩展思考,多方面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对于一个问题,不是只给出对错就完了,也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有合理的论据支撑。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公平对待大家的观点。所以,要有critical thinking。
正因为是critical thinking,所以要有"怀疑精神",一个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它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但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去否定它,而是去补充修改它,并用事实逻辑去支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