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陌生朋友通过群聊加我,通过后很自然地就想到要给对方打招呼,可是寒暄过后我不知道该再说点什么,毕竟不认识也不了解对方,为了缓和气氛,我直接告诉她我的尴尬,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没过一会儿,她发过来一个哭笑的表情,说她在看我的朋友圈。于是我也点开她的朋友圈翻了下,大致对她的生活有些了解。
不知不觉中朋友圈由一个朋友间的“半私密”空间变为陌生人了解你的第一渠道。朋友圈越来越不只是朋友圈,还是一个社交圈和展示圈,除了承载个人情感外还承载了工作、生活、价值观……
01 朋友圈的他们
我和前男友不见面的情况下主要靠微信沟通,因此微信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他,有人说现在的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和微信谈恋爱,这话不为过,面对面是一种感情,不面对面也是一种感情,都是习惯有他的存在。
也就是这样的依赖让我在刚失恋的时候非常不习惯微信的静默,基本上每隔几分钟就会看一下微信,不断地通过翻朋友圈排解内心的低落,甚至有时会出现幻听,总能听到来信息的声音。
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非但没有减轻任何的心理情绪,还加重了对自己的憎恶感,这个毒得戒掉。于是我强迫自己不看手机,把手机调成静音,找各种事做,虽然刚开始很不适应,总会时不时瞄几眼,但是随着事情的增多,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以至于后来我都不知道我有多久没有翻过朋友圈了,忙碌的生活让我快忘掉它的存在。我正庆幸革命任务完成时,有一天和朋友们聊天,聊着聊着我突然发现跟她们很脱节,她们好像之前就聊过一样,好多事一点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而我什么都不知道,当我问她们在说什么时,朋友反问我“你都不看我朋友圈吗?我朋友圈都提到过呀!”
那个时候的感觉就像是突然被人推入寒冷的冰窖,我无力反驳,原来我戒掉了他却封闭了朋友。
我太关注于自我,把朋友圈归为自己发泄的渠道,什么时候情绪低落了,在朋友圈发个心情,很快会有朋友安慰和开导,然而我却没有去主动关注朋友的朋友圈,不知道她们最近过的怎么样,遇到了什么新奇的事,当朋友们好不容易聚到一起,聊一些发生过的事时,我却一无所知,只能用“我已经好久没有看朋友圈了”去掩盖我对她们的不关心。
以前刷朋友圈是为了排解寂寞,而现在刷朋友圈是为了了解朋友,越长大能在身边的朋友就越少,我们为了种种原因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可以维持联系的也就是网络工具。
其实发朋友圈不仅是为了晒自己,告诉朋友你过得好不好,还是通过简单的点赞和回复告诉朋友你对她的祝福和惦记。
02 朋友圈的自己
我认识小楠有两年多了,她是一个基本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她不愿意让朋友了解她,而是她没有这个习惯。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对我说她要强迫自己发朋友圈,我问她原因,她说前几天去听一个她很喜欢老师的讲座,期间那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招人的时候,我会先看对方的朋友圈,通过他发的内容来决定我要不要录用他。
这句话让她反观自己的寥寥无几的朋友圈内容,如果自己被老师面试,肯定第一轮就被刷下来,发与不发,以及发什么内容都需要考究。
或许你会觉得这位老师太武断了,朋友圈本就是自我的私人空间,发什么是自己的权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是人家通过朋友圈去评价你,这也是他的权利,我们也无法干涉。
相比一个天天发游玩、美食的和一个经常发有营养知识内容的人,你认为他会优先选择谁?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朋友圈的内容就是他人眼中的你。
不管你认可不认可,现在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是一个展示自我、记录回忆的地方,它也是一个拉拢资源、谋求人际资本的平台。“朋友圈仅展示3天内容”、“分组可见”、“仅自己可见”……这些功能的设置就是把这个平台细化了,如今朋友圈的功利性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断,看自己对朋友圈的定义。
我们依旧可以晒娃、晒美食、晒自拍,这是记录自己生活的方式,它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但是对于想要谋求人际资源的人,就需要克制自己发布的内容,或许朋友圈变成他包装自己、讨好别人的工具,变得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那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朋友圈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工具,他不需要通过朋友圈去让别人了解自己,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
两种选择,两种生活方式。
有的时候不用强迫自己,随心就好,毕竟你的朋友圈,发什么你做主,然而再忙也不要忘记看朋友圈,看看朋友们过得好不好,看看外面的世界,或许这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