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并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在学习中通过关注生物繁衍种族的意义及生物进化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第二十一页至二十五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青蛙的生殖与发育的观察,培养自主观察、分析的能力。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栖类发育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面对生活变化时应采取积极态度的观念,形成关爱生命的习惯,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 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关于两栖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图片和录像。
准备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图片和录像。
学生准备:
预习新课,有条件的话观察蝌蚪发育为青蛙的过程。
教学方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引导、
2、学法:观察、比较、讨论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长大有脚没尾巴”打一动物。没错,这种动物就是青蛙。上学期咱们学过,从生物分类的角度来说,青蛙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哪一类呢?学生回答。之所以说是两栖类,说明青蛙是从哪种环境过渡到哪种环境生活呢?学生回答。本节课我们就以青蛙为例来具体学习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活动(二):【目标呈现】
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由学生朗读目标。
活动(三):【探究主题一】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2、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雌雄蛙都能鸣叫吗?青蛙鸣叫的目的是什么?
3、雌、雄蛙抱对后将卵细胞、精子产在哪里受精?这种受精方式叫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并总结体外受精的概念。
师生总结蛙的生殖特征。
活动(四):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1.播放视频:蛙的生殖和发育。
使学生基本了解整个过程,并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提问:蛙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发育时期?
学生思考回答: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学生观察蛙的发育时期并阅读教材23页,小组讨论:
(1)在蛙的发育过程中,其呼吸器官怎样变化?
(2)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其四肢和尾如何变化?
(3)蛙的幼体是什么?成体是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3.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
4.师生梳理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活动(五):【探究主题二】两栖类的变态发育
1.师生总结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幼体和成体的区别。
2.介绍其他的两栖动物。
3.师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本节收获。教师及时鼓励。
教师感言:为适应水中生活,顶着大脑袋的蝌蚪用它小小的尾巴为自己畅游出了一方天地;为适应岸边生活,蝌蚪不惜甩掉尾巴,发育出强壮的四肢,实现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跳跃,彰显出生命的力量之美。弱小的生物竟能如此完美地适应外界环境之变化,我们人类面临周围的生活变化时,是不是更应该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去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呢?
活动(六):【达标训练】
1.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
B.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
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
D.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2.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出现呼吸器官的先后顺序是( )
A.外鳃→内鳃→肺 B.内鳃→外鳃→肺
C.肺→外鳃→内鳃 D.内鳃→肺→外鳃
3.下列动物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
A.蟾蜍 B.青蛙 C.龟 D.大鲵
4.下列关于蟾蜍生殖与发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雌雄同体 B.体外受精
C.体内受精 D.体内发育
活动(七)【拓展延伸 课外作业】
目前两栖类动物的数量逐渐减少,请大家翻阅有关资料、上网找出原因,并设计一个“保护青蛙,关注环保”的宣传广告,唤起学生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板书设计:
(一)蛙的生殖与发育
雄蛙鸣叫求偶 雌雄蛙抱对 体外受精
(二)两栖类的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