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见过她的人都夸她,夸她漂亮,越活越年轻,有商业头脑,情商高,儿女双全,经营得一副家庭和睦的景象。
“你妈真年轻,身材这么好!咋一看以为是姐妹。”
看到对方在我妈身上流连时露出的欣羡目光,我不由得撇撇嘴。这不是第一次碰到别人这么说了,起初我还特别懊恼,是指我长得成熟呢,还是说我妈特别年轻呢?到后面,听多了,也不想探究了。因为每次看到淡淡欣喜在她脸上灿放,我觉得这比自己听到任何夸赞的话都开心。
我妈年轻时是个大美人,邻里街坊最美的就是她。生于60年代的末尾,虽是长于乡下,但靠着祖辈积攒下来的家业,外公家的经济情况在当时还是很富足的。她的奶奶擅长药理,父亲爱好诗词书法,对她的培养也算是面面俱到,加上是老幺,上头的哥哥姐姐们甚疼她。虽如此,她并不娇纵,对长辈孝敬,尊敬哥哥们,疼惜姐姐。
母亲很热爱读书,在她年幼时,不小心摔断了手腕,不得不歇学治疗,而这一年的时间她不仅没有落下功课,在伊年春始选择跨年级上课也能跟上步伐。她很开心,然而古时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愚礼,在初中结业后,奶奶便不让她继续上学了。她反抗不得,就每日跟着父亲外出经商。据说,她和别的卖家,在同个摊位卖一样的东西,她卖得又快又讨人欢喜。
她后来回想起,说也许就是那时候因为年纪小,天不怕地不怕的,做什么都有底气。别人看她是小丫头,也乐意帮衬。
漂亮又会赚钱养家,自然受到不少青年才俊的追捧。在那个只有红豆生南国,寄书信怡情的年代,春闺之事是不是带着羞涩难以启齿?我猜如是。
“那你为什么选择我爸啊?”我拿着父亲母亲年轻时候的合照道出疑惑,照片里母亲神色清冷,父亲也是一脸严肃,这和想象中的温馨有爱不太一样啊。
“这张照片真丑,你爸那时候还没张开。”
“……”
“那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违抗。”
都说古时讲究门当户对,但父亲的出身实在是衬不上。照母亲的说法,选择父亲也算是阴差阳错。那时候流行一种歌会,至今我们那还有。我奶奶和她奶奶在歌会上的一来一回间,竟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之情,接着顺其自然地讨论到各自的儿女孙辈的后辈子幸福。然后当场一拍即合,给她和他定下了缘亲。
她从始至终是抗拒的,因为他实在是一个粗人,相比其他追求她的人,他真的完全没有半点优势。
看着母亲如今回想起来还是带有淡淡嫌弃的表情,我不由得逗趣,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问:
“父亲到底是怎样追的你?”
“追?他根本就不会,也没有半分浪漫细胞。他那时候天天上我家,帮忙耕地,奶奶对他特别满意,最后还捋获了家族邻里的好感。”
想起那时他的死缠烂打,脸皮三尺厚有余,她拒绝听到有关他的消息,但看着夏日漫漫又有些担心,便跑到地里探望。待他瞥见她脸上掩饰不住的担忧,身体里仿佛藏着洪荒之力,拿着锄头的手干得更卖力了。当然,晚餐是留在她家吃的,日日如此。
我在心里暗暗给父亲点赞,对长辈发起温情攻势真是机智。
“有没有约过会什么的?”
“为数不多的逛街吧,我不愿他跟在我身边,因为,他没我高!”
“哈哈哈哈,不是吧,现在老爸高的啊!”
“我们结婚后,他才长的!”
听到这里,我已经笑到肚子疼。参照现在父亲宽厚的身躯,真的想不到年轻时候还是个羸弱小子。而,母亲,年过半百依旧是年轻时候的姿态。只是,母亲真的是状态越来越年轻,心态也比之前要放开了。
三年,他们经历了三年才步入婚姻殿堂。她至始至终还是无法对着一个毛头小子产生情愫,但碍于长辈的圣命,她不得不从。结婚后,他还是如从前一般,不敢靠近她身,对她关心备至,体恤,尊重。慢慢地,许是她被日日处于同一屋檐下的温情打动,渐渐地,她想开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既然已经结婚了,那就守着夫君,对长辈尽着孝道,关爱小姑,共同扶持家庭才是。
从那以后,她借用娘家的资源改善婆家的生活条件,和父亲商量好外出创业谋出路,从90年代到至今,他们拼搏的脚步依旧没有停歇,他们的努力付出,最初的目的是让生活过得好一些,如今,依旧是。
不过,现在,我们真的过得蛮好的!儿女承欢膝下,未到天命之年,他们便升级成爷爷奶奶的身份。因哥哥成家早,祸及我身,家里成天上演催婚大戏。
“别太挑,找和你爸那样差不多了,说起来你爸也还是有优点的。”
“肯定有啊,脾性好,大方,越发好看了,最重要的是,从来不说你一句。”
“就是咯,他很好啊!”
好的,最后还被强行喂下一碗老年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