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年,我找了份工作,然后打电话跟父亲说:“爸,我找到工作了,不过工资只有2500元。”我一直是爸爸的骄傲,也是别人眼中穷乡僻壤里飞出来的“金凤凰”。所以有点担心“一个硕士研究生只有2500的工资”让父亲脸上挂不住。没想到,父亲却平静地跟我:“刚毕业,什么都不会,也还没有付出,2500不错了,只要脚踏实地干,工资自然会涨上去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心怀“有一天会发大财”的梦想,但是对我的教育却是朴素和靠谱的。
流量、阅读量、点赞、评论,成为很多人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一个动力。发了个朋友圈,看看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评论;发了篇文章,就特别关注有多少人阅读、多少人点赞、多少人评论、多少去打赏。这跟企业的KPI实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处透露着发布者想一夜暴红的小心思,然而大多数人事与愿违,免不了焦躁。
有个朋友创业开武馆,组建团队的时候,不停地打鸡血,画大饼,说开武馆如何能赚钱,搞得每个合伙人都觉得自己会一夜暴富,心都飘到九霄云外了。然而他拥有什么呢?除了有几年的教武术经验之外,没有实力的展示,没有成功的案例,连资质都是用他父亲以前搞武术培训时留下的几本含金量一般的证书,更没有管理的能力和聚拢人才的本事。广告靠的是吹嘘武术如何如何好。每天看学员就像看到钞票一样,没有找到学员就好像损失了一大笔,这样功利的焦躁常常转移到对员工的责备上。
很多人写作,过多地关注阅读量、点赞、评论,没有阅读量的,期盼阅读量,有了阅读量之后,又觉得涨得太慢,涨得快了,又觉得没有达到10+的那种爆款水平,这篇成了爆款,又想下一篇成为爆款……,总之不管阅读量如何,都有“欲壑难填”的焦虑感。而这样的焦虑导致了自我否定、放弃、啃狗血馒头般的迎合以及毫无内涵地胡写一通。没有“台下十年功”的付出,却期盼“台上十分钟”的精彩。
罗大伦在讲《道德经》的时候说过一个小故事:当时他已小有名气,斗志十足,但是在第一次录制《百家讲坛》的时候,却没有那么顺利,录制完之后垂头丧气地走到后台,正好遇到准备上台的著名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曾老师露出他那标志性的微笑,说了一句:“现在就成功了,以后的人生该怎么过?”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打醒了他。罗大伦后来一直特别感激曾老师当时说的这句话。
我们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估计都不理解曾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总觉得成功很容易,而且成功之后就能顶着各种光环度过余生。来得太快的东西,去得也快,而且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成功的下一秒面临的可能就是失败。《易经》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代表失败的未济卦,而未济卦的前一卦是代表成功的既济卦,说明了成功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最终的归宿,而不成功是人生常态。过早地成功,容易让人得意忘形,被名利牵着走,忘记了初心,忘记了积累和提升,容易浮躁,往后余生难有大成就。
在大自然中,很多花儿并不是根据路过的蜜蜂和蝴蝶数量来选择如何开放的,而是,不管蜂蝶来或者不来,都努力地绽放,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最终引来蜂蝶无数。读者数量虽然是作品好坏的衡量标准之一,但是绝对不是唯一标准,毕竟不识货的读者数量也不少,而且每个人对好与坏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一个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培训,没有经过大师作品的熏陶和滋养,没有经过苦不堪言的练笔煎熬,只是看过一些爆款文,随心所欲地就时下话题写写看法或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写心情就想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追捧,难免焦躁。
看过一些美术作品,技巧上有些差别,但是最大的差别在于作品展现的内涵,这是由画家的见识和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的,理解深刻的,作品内涵就深刻,就能直击人的内心,引起震撼。曾经就被画家李自健的那幅《南京大屠杀》震撼过,那种刺痛感比影视作品来得更明显。
写作亦如此,除了练技巧,积累素材,不断练笔之外,还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关注人内心的痛苦,关心自我成长,才有可能创作出深刻的作品,给别人的生命带去滋养,别人读你的作品才有收获,而不是只能引起读者粗略地看个标题,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正文,出于友好点个赞,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论。
愿每个致力于写作的人,都能保持“写好作品”的初心,沉下心去从大师作品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获取智慧,从不断练笔中提突破提升。学习自然中的花儿,只管勤恳笔耕,不管读者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