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抵达美丽的杭州西湖,夜游残雪断桥,沿着湖边缓缓而行,虽有河风一阵阵翻浪吹过,但空气里仍然弥漫着火热。
真是不凑巧,这周杭州已经亮起了高温预警,暂停了灯光秀和音乐喷泉,夜间只有微弱的昏黄灯光。
晚间打车听闻出租车师傅告知西湖边上的夜市,另外不容错过的打卡点是河坊街。今日清晨便加入自己行程计划表。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出租车师傅是对城市最熟悉的人,每一次景点,每一处建筑,每一条路都了然于胸。
对于一位三十多年驾龄的出租车师傅的介绍,当然不容错过。
将近7点出门,还是稍微晚了一些,出了酒店大门,就是一阵热气涌来。
清晨的街区还不算拥堵,几分钟时间就到达目的地。
河坊街(Hefang Street),原名旬宣街、竹斋街,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境内的一条步行街,河坊街中段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巷景区一部分,主路全部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
南宋时期,河坊街作为宋高宗行宫与临安府的同行要道;1999年,河坊街随吴山广场站修建而修缮;2001年10月,河坊街中段以古文化街区开街。
河坊街为东西走向,东起于江城路,西止于南山路,全长约1800米,东西两段车行道宽32米,中段步行街宽13米,车行道为双向两车道,城市次干道。
南宋御街( Southern Song Imperial Street ),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铺设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万多块石板,但此前的考古发掘却只发现过香糕砖。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即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吴山东面钱塘江沙北涨,地势逐渐平坦,州司马李瑜开挖沙河(今中河),疏导钱塘江潮水出城,成为城边一条南北向的运河,时称“盐桥河”。
五代吴越国时拓筑杭城,在今鼓楼处置朝天门。其西面置西关门(今雷峰山下),为东南与西南地区进出杭城的两处主要关隘,河坊街逐渐成为一条日渐热闹的街市 。
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杭州城向东拓展至东河西,置新开门于今望江路竹椅子巷口附近:其西面,废西关门,置钱湖门(在今云居山西南麓)、清波门。并迁州治于清波门北静因寺址(今荷花池头附近),秘书省、御史台、粮料科等中央重要官署及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府第于后世街、清波门一带,而吴山上又盛行香火,因此河坊街上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河坊街中段被称为清河坊,是连接宋高宗行宫宗阳宫和临安府治的要道。
明朝称,河坊街被称为旬宣街。
晚清时,自东向西分段成为宗阳宫街、塌牌楼、司前街、龙舌嘴、流福沟、荷花池头[8] 。
民国初,自东向西改称为新宫桥、河坊街、司前街、府前街。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因时任杭州商会会长王竹斋拒孙传芳部有功,西河坊巷被称为竹斋街。
民国十七年(1928年),竹斋街与东西两条道路合并,一起拓宽成马路,路宽7.5米,两侧人行道宽2.5米。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山中路以东称为河坊街,以西称为竹斋街。
1953年,竹斋街并入河坊街,并统称为河坊街,改石板以及弹石路面为沥青路 。
1999年,河坊街西段结合吴山广场建设进行拓宽修缮。4月,杭州市做出决断,修改规划方案,确定河坊街为杭州历史文化保护区。并由1999年5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传统建筑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方案”。
2000年3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巷保护工程,首先对保护规划确定的一期建设地段河坊街中段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 。4月8日,清河坊历史街区改造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居民逐步搬迁,文物严格保护,古建筑修旧如旧,业态布局符合街区历史文化氛围。12月2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第164号令,《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颁布实行。清河坊被杭州市政府作为历史街区保留下来,也为杭州留下了最后几条传统街道。
河坊街全长1800余米,西段约420米,东段约580米,清河坊一带长460米;吴山广场至中山路段为步行街,路宽13米,其余路宽32米。商业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河坊街位于南宋都城临安城遗址的中心位置,河坊街的“河坊”二字,其中“河”指的是当时的运河,“坊”则是指商业区或市集。
河坊街见证着杭州的千年变迁,也保留着老底子的文化记忆,置身其间,尤其在夜色灯火之中,会恍然回到旧时属于皇城根的喧嚣与繁华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评)
河坊街,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段承载着浓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长廊。(杭州市人民政府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