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也需要宽容有了竞争就一定能有发展吗?记得多年前,电信运营商们都盯着短信市场这块大蛋糕,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特色业务,“10元包100条”“100元包月”“短信专用卡”等等,你争我夺趋向白热化。
不料,出来了个微信,短信立马歇菜。
真正的对手不是身边的公司,而是趋势。
这些公司其实都在一条船上,把劲儿都使在闷头窝里横上,哪里还顾得上抬头看路,一个浪打过来,都得葬身大海。
我想“得到”公开《品控手册》应该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不傻,还想靠着“零和博弈”打天下,早已经行不通了,报团取暖的“正和博弈”,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是谁制造了垄断企业?是某个企业?还是某个企业家?都不是,而是市场一点一点打造出了垄断企业。
垄断的出现,本身就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形式,靠人去强反是反不了的。
罗老师曾经讲过一战后美国强拆德国法本化工的例子。
虽然当时看是把1家拆成了3家,但几十年后看,只是把一家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拆成了一个世界第一、一个世界第三、一个世界第四,这3家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就跟一家子一样。
本周得到例会,花姐讲到最早罗辑思维运营微信公众号的事。
2013年随着流量变大,他们开始在公众号里卖书,但这一行为招来了各方的质疑,还有很多粉丝取关,不过他们还是坚持做了下去。
一年后,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也没人再说三道四。
自下而上“演化”出的事物,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我们不应该因为看不懂而否定它,更不应该因为不喜欢而试图改变它,而是应该去主动地理解它,顺应它,取其之长而用,避其之短而管。
对于垄断,重点不是反,而是管。
无论是以利益还是手段作为反垄断的评判标准,可能都显得单薄了一些,就像是瞎子摸象,只是看到了其中一面。
那能不能等把大象看清楚后在管呢?肯定不行,万一这头大象野性十足,会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但是也不能因为它的野性风险而一棒子打死,这样也会错失发展的机遇。
“好”的方面不用管,要让市场取决定性作用,需要做的是监管它的“恶”。
要加强垄断企业决策层,尤其是一把手的思想价值引导,让他们不想作“恶”。
要完善定价机制,引入协商制约手段,让他们不能作“恶”。
还要加大立法监督,严惩重罚,让他们不敢作“恶”。
打通了“总开关”,也就抓住“牛鼻子”,才能更为客观地管理垄断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