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而人生最主要的命运轨迹,构成了一生的主题,成为我们无法甩开的皮囊。
《皮囊》中母亲一直为了整个家庭的体面以及父亲而拼尽全力;父亲一直与残疾做殊死搏斗;厚朴不断追求那个泡沫的幻想以及所谓的热血;文展因为自负与不坚定输给了现实;张美丽则成了时代变幻,新旧观念交替的牺牲品…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可感的,而每一个人都与时代现实作抵抗,被囚禁在一副皮囊中并不断挣扎。虽然有些人看似成功了,但还是为整个斗争过程所付的代价所累。
包括作者自身也是。下笔之时便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凡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一字一句都像是从骨头里抠出来的。”在这本书里,他真真切切地又重新回温了那段痛苦的曾经,将现实的表象残忍撕开,露出内心害怕而又不愿流露的真实。在他的整个人生中,他不屈服于既定的命运,一点一滴地为理想做出无限的努力,最终将辛酸缓缓道出,大概才算是成为了“懂得用皮囊的人”。看似顺利摆脱了或者说是改变了皮囊的他,也会在最后为自己过去没能真正理解父亲与陪伴父亲而懊悔不已。
也许大多数人认为这本书的主旨莫过于“皮囊不是拿来伺候的,而是拿来用的。”而我反倒觉得这并不是重点,或者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总的概述,真正的重点应该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正因为皮囊都是不一样的,作者想真正深入地“看见”每一副皮囊,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对一个人的理解。世界这么大,除了那些推动人类发展进程的留在历史的丰碑上,其它渺小得如芥子般的众生,只能存活在旁人的记忆中。而当这些旁人也消失于风尘中时,就再无人记起那段辛酸往事。于是,记下他们的人生过往,分析导致这般命运的每一个因素,用文字使他们的内在力量重新鲜活,这才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途径。
同样的,这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每一道人生轨迹都是环境与个人的共同产物,而我们身边的群体又影响着我们。我们能通过对他们经历的分析来直面心底的畏惧,丰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且通过文字来感染每一个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推崇的“非虚构写作”的最终意义。
也许,当我们真正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我们才能珍惜身边的人以及清晰地看到并回答出藏在人生里,我们最终要回答的那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