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恰逢久违的春雨,我们赶赴了一场广州之约--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基于学科育人的小学英语听说与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云集了众多专家名师,精辟丰富的深度讲座让人深受启发,精彩的课例展示让我们眼界大开,让我们对“跨文化意识”有了更多的理解。
旧时疑惑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现代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也产生了对自身国家文化的认可及自信。元宵节前后,我曾在课上给学生播放用英语讲述元宵节传统习俗的视频,并且跟学生传达:传统文化很重要,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英语,用好这个工具,弘扬中国的文化。一位男生举起了手,对我的发言提出了疑问,他说道:“中国这么强大,所有外国人都应该学中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去跟他们沟通呢?”他的意思是,我们只要坐等,什么都不做,世界就会知道中国的好,都会为中国的文化魅力所折服,但果真会是这样的吗?学生的回答让我感觉到了一定的危机感,当时的我的回答已是模糊,但应不是一个让人听了深深信服的答案。直至遇到了这次研讨会,会上对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题式深入探讨,让我回忆起了这心中一直怀揣的疑惑,颇有拨云见日之感。
“跨文化意识”?Why and How?
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科中的培养,其中的两场名家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开宗明义,鲁子问先生的讲座在会议开初点明了本次的主题,与在座的老师们共同探讨了何为“跨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性;而成都的付老师则在另一场名为《跨文化交际素养培养》的讲座中,用中西学校交流的案例以及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示了跨文化交际的素养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以及培养这样的意识后,会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生活带来一些不同的变化。
“跨文化意识”是什么?引述鲁教授的原话,“跨文化意识”相当于国际视野。但对我而言,仍是相对晦涩的学术词条,那么在英语中又是怎么被阐述呢,我尝试做一些延伸搜索,以便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内涵。在英语中有Cultural awareness(文化认知)以及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文化理解)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后者在一些学者的口中被阐述为“这是一种能力,能够在认知到这些差异存在时,对此做出正确的解释,并且在面对对应的人群及在相应的情景下能够恰当反应。”后者(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明显更符合本次会议讨论的“跨文化意识”。
鲁教授的讲座PPT上有这样的一个命题:“文化自信还是人格自信?”怀着之前的课堂中遇到的疑惑,此命题吸引了我的目光。围绕此命题,鲁教授讲述到,现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而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是求同存异;而付老师也提到,通过学习过程为学生展示人类共同的美好部分(不分人种),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并且能与他人共情,能够对自身以及他人做更深入的了解,这是美好自信人格的其中一个构成部分;而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包括逻辑思维过程的展示,以及社会常识的了解,学生能够对陌生社会的人与情景有自己的判断及觉察,从而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塑造自信有主见的三观,这不正是一种人格自信的培养吗?语言的教学无法离开文化与情境,那么只有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多多让学生“试穿西方文化的鞋子”(put them in west's shoes),让他们感受非中式的思维过程以及方法,我们的学生才能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真正地做到通过英语学科“育人”。
“跨文化意识”在课堂-课例展示
了解对“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科中的重要性后,依托于《牛津英语话中国》的一系列精彩课例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展示了“跨文化意识”在课堂中的实践。卢老师在《It's cold in Harbin》一课中,运用莞式英语教学,展示了合作与高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与运用;《Let's go to Chengdu》及《Welcome to Xiguan》两课中,选取的是独具本地特色的文本,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了解了当地文化与特点;教授《Amy’s dream in China》的刘老师运用巧思,结合家喻户晓的神话卡通角色以及传统国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复习;绘本课《A toothless tiger》中,来自深圳的查老师结合故事花及故事山两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脉络可寻,且清晰可再现......众多精彩的课例为我们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在课堂上落实“跨文化意识”的探索与尝试,而专家们的评课也为我们打开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在文本挖掘上的取舍,要根据实际课堂目标确定;理性求知的思维过程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培养的痕迹,教授可迁移的技巧(地图阅读素养,写作技巧等)......
一系列的观课后,我对“跨文化意识”在课堂上的落实稍有了一些浅显的个人理解,并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有待指正与探讨:
1. 教学方面:
- 教学文本:挖掘文本中的异国思维模式进行介绍,重视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并具备宣扬意识,根据教学目标对内容有所取舍,;
- 思维培养:重视可视化工具使用,体验异国思维流程及模式,理性求知的培养-注重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思路,用事实佐证观点,注意所授技巧的可迁移性;
- 教学行为/态度:等量交流(交流对象对话的内容是大致相等的,不会一多一少,或只有你问我简答,智慧追问延伸对话)
2. 教师方面:
- 提高对外国文化中暗含的思维习惯及模式的理解;
- 掌握跨文化如何传播(视角+经历)
感想小结
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从而促进自身在为人处世中的判断,并能正确的进行应对,这应该就是鲁教授在本次会议中所提到的“英语教育的本质是博雅人文教育”吧。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shock等等的概念虽并不陌生,但当其在教学中体现时,却又是另有一番洞天,引人入胜。
经过本次的主题研讨与观课,我更期待下次与学生们因文化之间的认知产生火花碰撞了,相信至少我能从“跨文化意识”培养和塑造的角度出发,抓住机会,以更从容浸润的春雨之姿,助力学生们心中正在萌动的美好信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