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前段时间读了魏智渊老师编著的《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他着重强调深读阅读。今天听了他的讲座,更是感觉到他思想的深刻性。他专注于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研究著名高校的学霸学习史,研究林肯,马云等政业界大咖。他关注教育的生命意义也对生活中学生的学习问题有具体的指导。讲座中,不时有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涉及,可见对孩子教育的研究之深。今天这个讲座原本是面对家长的,所以,我也是侧重站在家长的角度来听这堂讲座的,关于学校教育的较少。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其实更有难度,更需要学习。下面就将内容整理如下:
魏老师说,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家长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主题:让孩子拥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而不是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何况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好吗,那也只有自家人知道。我们期望孩子以后取得更高的成就,获得人生意义,而不是去赚更多的钱,这样也赢不到更多的尊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都是一种应激性的反应,对孩子缺少一种稳定性。生活教育当中,我们应该以大视野大格局去做小事情,“抓大放小”不纠结细节。要把孩子和孩子的问题分开来看。
一、先天与后天:
1.有没有天赋这回事?——有,天赋存在,虽不易变但可变。
越是跟身体有关的领域,如体育,音乐,受天赋的影响就越大;越与非身体有关的邻域,天赋的影响就越小。如果贝多芬没有天赋还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吗?——能,只是会需要多一些的努力。
2.认为努力重要的人比认为天赋重要的人,成就不知要高多少倍。因为前者是成长性思维,追求努力发展,后者是固定性思维不追求努力发展。
3.不去夸孩子聪明,否则,孩子会出现后面两种心理,一是用不努力为自己的学不好找借口,来维护“我其实聪明”的面子。二是用假努力为自己找不努力的借口,来说明“我努力了,就是学不会。”这两种心理其实都是懒惰自暴自弃的原因。如果把表现好坏归因于努力与否上而不是聪明上,就没有借口不学好。(思考:生活中,我会常跟孩子说,你努力学习才会变得聪明,不学习不懂脑袋就会变笨。)
家长不要焦虑孩子行不行,而应该关注解决具体的事情上,形成成长性思维。否则,亲子双方会在抱怨和焦虑中获得无助性习得心理状态,结果可想而知。
二、学习的本质:
(一)应试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
智商:我i们很容易将名人的成功归于其智商。任何领域都有智商的门槛,幸运的是常人的智商都在这门槛之内,超过某个基准的智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环境:比教育本身还重要。因为环境是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而是同伴。让孩子尽可能跟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的同伴一起。人是被环境决定的,自由的人除外,但人大多数是不自由的,会被环境吞噬。(思考:对于这点我只保持不怀疑的态度,因为,环境的改变是需要许多条件的,达不到反而生出焦虑。引导不正确还会变成对虚荣心的追求。)
(二)无目的学习和有目的的学习:
元认知的学习(无目的学习):即对学习的学习。目的在于认知升级,如,读论语,哲学,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是为升级大脑。小学阶段怎么强调海量阅读都不为过。4年级前,是准备学习阶段,在于习得学习能力。如“到达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达到什么水平就会有怎样的学习力。初中阶段,要进行经典研读,在于获得智慧。但要防止书呆子。
解决问题的学习(有目的的学习):
1.思维的高度紧张感是思维的高度纪律性。
紧张感是高手与平庸者之间的思维区别。高手有思维紧张,视线集中的积极状态。平庸者的学习状态是散漫的状态。高手会主动避免情绪信息的干扰,了解到实时信息。而平庸者很容易受情绪信息的干扰。别看学霸外表风轻云淡,但心里是焦虑的,精神是紧张的,真正走入某个领域,会自知所知甚少,骨子里是谦逊的。
2.高压力下的学习任务,最能训练高效率。
训练孩子效率,限定时间,养成精力高密度的习惯。如,精力高密度地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没有办法进入深度学习领域,是因获得快感和及时性奖励性反馈,但深度学习强调延迟回报。回报延迟就越有意义感和成就感。
对老师的指导:老师给孩子有价值的任务,有价值的特点是一有挑战,二与孩子的生活生命有联系。作业的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没有意义。课堂中其实有许多与孩子的生活和生命没有关系的无意义的提问和灌输。无意义的教学和任务,其实是对孩子生命本身的不尊重。
家长问题解答:
1.孩子爱阅读,爱做手工,但是做事不精细,粗枝大叶的。
解答:现在的孩子做手工,作业等没有“作品”意识,是因为没有得到反馈,如有反馈孩子对自己的作品会有更高的标准要求。
2.家长要监督孩子做作业吗?
解答:自由与纪律的关系问题中,家长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家长高控,二类是认为孩子该是自由不该管控的。自由的发展是以被动性的约束为基础的。一直到高中都需要监督,反馈,设底线的。
3.家长是老师,孩子出现错误后,总是先训斥一顿再去帮助解决。
解答:老师的孩子容易走极端,要么优秀,要么很坏。因为老师回到家分不清老师和妈妈的角色。在一切关系当中,都要注意这个问题,特别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你讲的道理都对,但我的感觉不好。母性之爱是容器,是接纳,而不是审视。因为老师太容易一眼看清孩子的问题了。只有爱一个人的缺点才是真爱,否则你是老板,你是老师。
4.孩子天赋较高,怎样培养这样的孩子?
健康的学校应该是种赛跑机制的学习引导。集体跑是安全的,这是一般学校追求的标准。但是,对于天赋较高,学习能力过剩的孩子,是种压抑。天赋高的喜欢意义感,天赋平凡的喜欢死记硬背,喜欢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发展一般有两个结果:一是“西天取经”,二是“大闹天宫”。如果太把天赋当作问题,高智商往往会使人有优越感,而出现偏执的人格缺陷。应该遵从这三条原则:“全面发展、适度超前、养精蓄锐”。天赋高的孩子一般数理能力比较突出,而表达交流、阅读理解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有的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应该引导其全面发展,如艺术等,保持生命的平衡。可以超前学习科学,卫生方面的知识,但不宜是哲学。
几点建议:
1.关于报班:原则,孩子有这个需要吗?这个年龄段适合吗?符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小学低段,尽可能得尝试不同的领域,不尝试怎么知道天赋在哪——广博。高阶段,选择天赋和兴趣,专一。
2.文化课:小学阶段文化课原则上不需要补习班的,因为简单。还可能导致降低孩子学习效率,养成依赖的学习习惯的消极后果,如真有必要家长可以自己补。但补的内容不该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是强化应试,而是能力。
3.哪些班不建议上:珠心算,思维训练班,思维导图班,快速记忆班,阅读训练班,作文训练班和主持人培训班。在心理学上,这些属于形式训练。以上都属于学习的工具,工具是在使用中领会,阅读技巧在初中以后学,小学需要的是海量阅读。纯粹的形式训练是与内容割裂的,僵硬的。
4.利用处境,积极应对:不在孩子面前批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有它存在的意义;不在孩子面前诋毁老师,除非老师确实有很大失当;鼓励孩子积极应对,接受挑战;。孩子不可无所事事,否则就会生事,学校给不了的,在家给予。
思考:“不要给学校太多的期望”,现在的教育貌似也是拼爹的时代,父母的知识水平、认知高度和教育能力,决定着能带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要以此一直提醒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