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明朝那些事儿》,书中说,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仔细想想,好像确实如此。
看电影《中国合伙人》的时候,也多多少少有这样一种感觉,当初可以同心同德克服种种困难一同开创一片事业的人,为什么到了最后不免反目成仇,互相拆台。是因为当一个人成功了之后,总是善于遗忘那些共患难过的兄弟?还是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过于骄傲,总是瞧不起那些陪自己走过困境现在却穷困潦倒的朋友?亦或是人性本就如此,只是我们不愿去面对?
有人说,这是一个有关初心的问题。因为成功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当初的誓言,而另一些人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在坚持和违背中,这些人越来越不理解彼此,所以也就逐渐分道扬镳,越走越远。
但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某些人违背了自己的初心,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矛盾。我觉的恰恰是因为他们都坚持着自己的初心,所以矛盾才会逐渐凸显,缝隙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破裂。
事业初创之时,我们离自己心中的目标都很远。这个时候,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期待因为远方理想的模糊,所以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尽管此时此刻我们都是一无所有,但是站在理想的起点上,彼此却是最能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但是等几个人在一起做出了一点成绩,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当我们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便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结果。
这个时候,原来看似模糊缥缈的目标和理想,便逐渐步步清晰,也因此,我们擦亮眼睛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目标是那么的不同,我们的理想是那么的迥异。在一次次的交流和沟通中,我们发现对方好像突然变了,变得我们彼此不再相互理解,于是就有了争吵、对峙和陌生,于是就有了误解、伤害和决绝。这个时候,分道扬镳是最好的结果,一拍即散是最好的注解。
我们都以为是对方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只有自己才是正义的那一面,可以站在道德之上去谴责对方。其实谁也没有忘记当初的理想,只是因为在刚出发的时候,理想比较遥远,我们误解了它。
——2017年5月11日,晚,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