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家庭经营爱
1.从我到我们,是进入深度亲密关系的开始
(1)爱的小练习:喜欢两个人。
这个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快速地经由潜意识去观察自己和所观想的重要他人的关系现状。
(2)求同存异:从要求到邀请
邀请对方的潜台词:我有一些好的想法,我想分享给你,你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你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我们是平等的。我表达我邀请你的理由,你也可以表达你接受或者拒绝我的理由。如果接受,我们可以讨论如何一起去做;如果拒绝,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我可以如何来配合你,让我们可以沟通得更好。这就是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
(3)关系经营的核心:从我到我们。
亲子关系的质量是由夫妻关系的质量决定的,而夫妻关系的质量是由我们和原生家庭的子亲关系决定的。
2.关系发展中的三个雷:
通过自我观察,规避关系发展中的三个雷区:
(1)我要为你负责,坚持“我是对的”
(2)你要为我负责,我托付给你了
建立自己的价值感、资格感、能力感,在关系中将会很好地支持自己和他人,也就不会去让对方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3)对事不对人,不讨论感受
学习怎样去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邀请对方加入你、帮助你、支持你,完成情绪流动的过程,都可以帮助你去构建一个与对方更好的关系。
3.如何在关系中成长
(1)对等身份,自我照顾与自我成长
记得“非请勿帮,请了可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心理边界的一个态度。
(2)表达情绪
a.用“我语言”表达情绪,比如:“当你说你对我说的内容不感兴趣的时候,我感觉有些不开心。我只是想和你聊一聊我今天学习的感受,我很需要你的陪伴。所以,当你拒绝我的时候,我会觉得你不想陪我,这让我感觉到有些失落。”
我语言”的情绪表达其实是在帮助对方了解你,你需要“教育”对方怎么来爱你。
我语言可以用三个步骤来表达自己的状态:行为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及这个行为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并试着每句话都用“我”开头。
b.情绪转化小游戏。夫妻比如拿食指放在嘴边发出“嘘”的声音,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安静手势,威力无穷,比大喊“安静”的效果要好得多。
c.记红帐。尝试每天去发现重要他人的优点:小本本积累下来的正向积极的观察会帮助你比较容易地处理和他之间的情绪风暴。
(3)我好你好大家好”的三赢心态
4.爱的五种语言
(1)肯定的言辞
关键点:鼓励、肯定,用仁慈、谦和的心态去鼓励和肯定。
(2)精心的时刻
关键点:同在一起,精心地会话,学习交谈。
(3)接受礼物
关键点:把自己当成礼物。
关键是投其所好,这就需要你多花时间去了解对方。同时,你也要对自己喜欢的礼物有所感觉,如果你喜欢被送礼物,可以明确地告诉对方。
(4)服务的行动
关键点:将服务的行动转化为爱的表达。
(5)身体的接触
关键点:触碰,抚摸,性。
二、倾听和沟通的技巧
1.不为对错,只为关系
(1)摒除“我是对的”信念
不管对孩子,对伴侣,还是对我们自己的内在成长,都需要创建一个“允许和接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更好地去倾听和沟通。
(2)允许犯错
首先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完美。当我们可以允许和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允许全世界,允许伴侣和孩子犯错。
(3)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
当一个人犯错时,他会相信“我仍然被爱,并且我有能力独立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的沟通就只存在于技术层面了,而不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对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级。
只有在建立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去谈教育,才能去谈家庭教育。多接纳家庭成员本来的样子,允许他们“犯错”,将帮助我们构建良好的关系,培植沟通的沃土。,
沟通不为对错,只为关系。关系最重要。为了构建我们之间的关系,沟通是发给对方的一种邀请,一种表达,一种尊重,一种接纳。
2.厘清关系的边界,把权利还给对方
(1)认识到彼此的边界
(2)不越界,和对方一起
过多地给孩子爱,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只是借由溺爱孩子来弥补我们幼年的成长缺失,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比较容易造成孩子社会适应功能的缺陷。
3.打破二元对立,发现第三种解决方案
4.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
(1)信息传递中的55-7-38法则
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因素传递的,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38%的信息是通过语调传递的,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递的。
(2)对倾听的新理解
“聽”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还要从外在的事实、非语言信息和内在的感受三个层面去观察和理解。从而增强我们看见的能力、敢说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
(3)逻辑层次在沟通中的应用
逻辑层次金字塔中,下面三层是关于技术的,上面三层是关于态度的。当我们从上往下走的时候沟通会很顺利,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都是从下往上走的。
当我们可以从逻辑层次的上三层去听一些问题,去了解当事人背负的使命,他的内在角色,他内在的信念与价值系统时,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沟通技巧,更好的沟通行为,更好的沟通环境,从而真正有效地通过倾听与沟通建构良好关系。
作者:菁菁,幸福的二宝妈,爱读书,爱分享,与你同行在育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