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真的没有意思了。”
“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不像小时候,就盼着过年。”
“没意思”、“年味淡”好像已经成为了现在大家对春节的一个共识,但是年味真的变淡了吗?
为什么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或许是因为人慢慢长大,对过年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以前对过年的期待;或许是物质水平的提高,不再期待穿什么漂亮的新衣服,不再熬夜看春晚的小品,只是回到家吃顿年夜饭,然后窝回自己的房间玩手机。其实并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我们的参与感降低了!
我们现在都习惯简单、快捷、方便的生活,而春节里那些繁复讲究的习俗也变得简化了起来。小时候是最有“年味”的。春节没来就开始倒数,天天盼着年早点到。那时最大的盼望是除夕守岁,比谁家第一个放鞭炮,争抢彩头。最开心的是新年睁眼看到崭新的衣服放在床边,等着初一一早再穿。
从前的年味是有很浓重人情味的。一到除夕,全家出动,老老少少都在为新年的活动准备,长辈们忙着把家里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拉出来宰了,一部分猪肉拿去分给亲戚,剩下的就自己家吃。小孩们则忙上忙下的帮忙清理物品,贴春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中的浆糊是自己熬制的,用自己家熬制浆糊贴的春联,一年都不会掉。
最爱做浆糊时的搅拌,搅着搅着,浆糊就成型了,记忆也定格了。
家中里里外外都要贴上春联,有条件的人家正门口还要挂上两个大灯笼,大人小孩忙得不亦乐乎。走出家门,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一片,新年的味道满满的弥漫在街头巷尾。小朋友走在路上遇见熟悉的街坊邻居,他们还会从家里拿出一捧糖果放在小朋友的口袋里。
带有人情的年味,是全家一起出动贴春联的参与感,也是街坊邻居的沉甸甸牵挂。
说到过年的氛围,怎么可以不说那噼里啪啦的鞭炮,说到放鞭炮,小朋友应该最有发言权,小朋友过年得了拿红纸封好的压岁钱,就开始往小商店跑。小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炮仗,柴火炮、冲天炮、仙女棒、小烟花等等。那是候的炮仗才是几毛钱一盒,男孩子就爱买柴火炮、冲天炮,女孩子就爱买小烟花和仙女棒。
那时候放的不止是鞭炮,也是春节特有的乐曲,更是小朋友心底的童趣。
家家户户在祭祖完的时候也放大卷鞭炮,劈哩啪啦,欢送祖宗离去。晚饭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把肉留给孩子吃,孩子开心接过,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在全家团圆的餐桌上,沉甸甸的肥肉包裹着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承载着一桌年夜饭的重量。
后来,
有了全年无休的商超,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囤积年货;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迟满足”留到年初一;
贴春联很少人家用浆糊了,随便的透明胶纸一粘,费不了十分钟功夫;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也越来越吃不出不同;
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我们刷手机的背景音;
没有小孩会熬一整夜守岁,人们年初一起床的时间是越来越晚……
过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到最后连对过年的期许都精简掉了,才渐渐觉得丢了什么。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随便的结果是,节日不再像节日,也不难怪,年味越来越淡。
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每年春晚的如约而至,今年各巨头也纷纷公布了自己的红包玩法:QQ创意推出“福袋”;支付宝仍然要你们“集五福”;微信红包大战仍在继续。
但夹杂在一片喧腾中,却仍有人心生感慨,在许多人眼中,巨头们的红包鏖战,并未给春节增添多少“年味儿”,也与春节最重要的“仪式感”行为——拜年,渐行渐远。作为一场商业狂欢,红包大战更像是低头族们春节期间又一个“低头”理由。
你可以说,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的确,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拜年方式也在不断演化:从最“原始”的当面拜年;到“退而求其次”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语音拜年;再到微信支付宝发红包拜年,人们拜年的成本逐渐降低,但必须承认,“红包进化论”的背后,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的具体表象之一。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下的春节,一些传统仪式和习俗逐渐在消失。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人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日益加剧。然而,人类在进步,时代在更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专属记忆。生活在当下,我们应当积极接纳属于这个年代的生活方式。
如今,年味随着时代的变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存在。我们不能一味地浸泡在“过去”,应该张开双臂主动拥抱新时代下的“新年味”。
现在大家会在手机上积“五福”;制作个性化专属拜年小视频;发微信红包送压岁钱;看春晚的时候,手机摇一摇与节目互动;与家人一起旅行过年等。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想都想不到的新鲜花样。
当然,不管时代如何更迭,生活方式如何改变,我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这个“年味”,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