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以书为伴,阅读整本书,让书香润泽童年,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以书为伴,阅读整本书,让书香润泽童年,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吴FY老师将把自己多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为大家做一场主题为“阅读,重在行动”的微讲座,以期能为大家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上提供参考、借鉴。
吴老师说:“我不了解大家的阅读都处在什么状态,我是从加入湿地以后,才有了一点点专业阅读,那一年,我已经四十岁了,正是女人豆腐渣的年纪。在这之前,我一直都是读闲书,尤其是金庸武侠。”
但是读这些“闲书”并没有影响她的专业成长,参加工作以后,她的语文教学受到金庸武侠的影响,坚定地认为学语文也应该像张无忌学武功一样,先修炼内功,再练招式。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内功呢?就是读写能力。所以,她教语文,特别注重学生读书写作能力的培养。2012年,她在语文课前开设“百家讲坛”,每天由一位学生上台讲名著。2015年,她开始带领孩子们科学有序地进行整本书阅读,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等到2016年部编新教材在全国实施的时候,她才知道自己的做法温儒敏教授早已经为我准备好强大的理论支撑,他说,“语文说一千道一万就是阅读”,“阅读量上去了,一个孩子成绩不会差”。他说,“会读书,更要会读闲书”,“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闲书”。她很欣慰,她的孩子们在初中三年跟着她读了大量“闲书”,每人都写下了几大本日记和厚厚的读书笔记。她们开办了各种形式的读书会,甚至在考试前一周黑云压城的形势下,还坚持举办“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长风万里魂”为主题的读《红岩》诗歌朗诵会。即使这样,她们的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演讲、征文、考试总是在市里获奖。她们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两次在市里推广,一次在省级培训上推广。这都是读“闲书”给她们这些乡村狗尾草带来的奇迹。
今天,她要跟大家分享的不是她读闲书的经验,是带领她的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还很浅薄,希望跟大家一起探索。
一、为什么要进行整本书阅读
1、《课标(2011版)》有如下要求: “学习语文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立足于本地学情:她校地处燕赵大地较为偏远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生在家里基本没有读书氛围,为此,孩子们更需要老师通过读书为他们打开一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近年来,电子产品的危害也波及到了农村,不少孩子痴迷于电脑、手机、光盘、卡通、电视、因特网等“文化快餐”,这些导致孩子们精神上营养不良,语言感受能力、想象力、表达力退化。此种情况,更需要通过读书来“丰盈其灵魂”,需要读写结合训练来促进他们深度思考,提高表达能力。
3、依托于读书之意义:为什么要读书?这是孩子们问我的问题。我告诉孩子们读书的意义就是,它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更懂得宽容,更懂得生活的意义。
4、有感于名师之经验:放眼望去,全国成功的语文教师莫不是自己海量阅读并带着孩子们读书的范例:吴泓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书并作专题研究;李希贵校长用自己儿子和侄女做实验,证明语文真的不是教出来的;王君老师带班,班级里必有一个永远不闭馆的班级图书馆…
5、解决考试需要:近年,中考对名著的考察越来越细,越来越重,尤其是去年开始,阅读题的文本直接从名著里选,学生不真实细腻地走进名著是不行的。
二、明确读什么
1、遵循由课内向课外的原则推荐图书,比如由《爸爸的花儿落了》推荐《城南旧事》,由《老王》推荐《我们仨》,由《记承天寺夜游》推荐《苏东坡传》。
2、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图书,比如七年级以阅读散文和寓言为主,八年级以诗歌和小说为主,九年级则多读传记和长篇小说。
3、遵循集体共读和自主阅读的原则:集体共读由老师根据中考篇目推荐,自主阅读就是给学生读书自由选择权。
选书,必须参照学情,脱离学情给学生选书,势必如空中楼阁,水中望月,是容易一脚踩空的。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开学第一课的调查显示,大约二分之一的学生小学六年除了语文书一本课外读物没看过,不怪这些孩子们,农村的孩子们可怜,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没文化,工作忙,闲下来的时候更愿意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哪里有时间陪孩子读书
面对这样的学情,她在第一学期为孩子们选择了必读书目:《伊索寓言》《繁星春水》和《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亚米契斯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口吻用日记体写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她们没有一点阅读基础的孩子,而且,由这本书开始,她们学习写日记,开始将近三年的日记长征。
三、怎样开展整本书阅读
(一)、上好不同类型的读书课
1、阅读前的导读课。此课旨在设疑激趣、制定计划。教师可以讲讲作者和相关书评导入、可以设置问题和悬念导入、可以利用精美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导入。无论怎样导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节课上,老师还要带领孩子们做好阅读计划,培养孩子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一本书的习惯。
比如,在《昆虫记》的导读课上,她播放《黑猫警长》第四集《吃丈夫的螳螂》来导入,既激发了孩子们的童心,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由此走进《昆虫记》这本书。
2、阅读中的推进课。此课的目的是唤醒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她引导学生“透视一本书”,感知全书概貌,通过阶段任务有效推进阅读,如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等,用“讲故事”、“演短剧”、“手抄报评比”、“知识竞猜”等丰富多彩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初感受。
比如,读到《童年》大约二分之一的时候,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猜活动,一个小组出题,其他小组答题,轮番坐庄出题,答对加分奖励。孩子们出的题涉及文学常识、写作背景、情节概括、认为点评、写作手法等,非常激烈,促进了孩子们往下阅读的欲望和热情。
3、阅读后的交流课。此课的目的是合作探究、深度交流。 借助“班级读书会”有层次的活动设计,回顾、梳理、提升精读原作后的认识,以期实现基于对话理论的有效教学,完成生命的交流和共享。
下面,她就分享怎样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
1、借助批注,读写结合。所谓批注式阅读法,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1)评点式批注法。读作品时,读者沉入其中,会时时有所感有所悟。记录下瞬间感悟,可形成只言片语的评点式批注。
例如,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学生对安利科的评点:
生1:安利柯是个热情的少年,我是从他总是邀请同学到家里玩读出来的。
生2:安利柯是个乐善好施的少年,因为他把自己的玩具火车送给了从没有自己玩具的伙伴。
生3:安利柯是个乐于助人的少年,体现在他跟妈妈一起给葛禄西母子送东西。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提要式批注法。读作品时,在关注内容的基础上,跳出内容,站在高处审视作品,自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读《童年》,她要求孩子们概括各章主要事件。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提取书中主要信息,梳理情节,把厚书读薄。
比如,阅读《红岩》,学生拟的标题有:第十三章 龙光华壮烈牺牲,同志们绝食追悼;第十四章 叛徒出卖,江姐被捕;游击救援,特务得逞;第十五章 江姐忍受毒火熬炼,明霞拯救监狱之花。
(3)赏析式批注法。读作品时,对作者的遣词造句,对作品语言的精彩和独特,读者会暗暗赞赏。此时将这一赞赏从内容和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文字,即是赏析式批注。
例如,“他脚底被什么绊住了。”雅科夫舅舅说,声音颤颤的,面色惨白,“然后,他就跌倒了,十字架砸在他的脊梁上,把他压在下面。我们幸好松开了手,要不然我们也会被砸坏的。” (选自《童年》第三章)
学生的批注:这段话写了雅科夫舅舅在小茨冈被砸后的神态和语言,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没有一丝内疚和自责,反而为自己庆幸。所以,我更加认定雅科夫舅舅就是一个冷酷残忍自私自利的人,是我特别厌恶的一种人。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赏析语言和写作手法。
(4)联想式批注法。读作品时,读者会读出自己的影子,也会时时将文章中人物的言行与自身进行比较,更会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比较。抓住触发比较点,进行一定的引导,就可形成联想式批注。这种批注往往和赏析式批注放在一起使用。
学生的赏析和联想:这段话运用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毕业那天校园里人之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仔细,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老师恋恋不舍。她想到了小学毕业的情景。那是炎热的夏季里的一天,她们到满是回忆的校园集合,这是最后一次集合了,听老师宣布考试成绩,并领取那本珍贵的回忆录。校园的各个长廊都站满了拍照留念的学生,后来校长把我们聚集在操场上,听着校长那激昂的讲话,我不禁陷入回忆。这六年,像流水一样,慢慢流逝,曾经的她们天真地以为会永远在一起,没想到,转眼便要各奔东西。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别人的故事中读出自己。
(5)反思式批注。读作品时,如能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反观自身,获得情感的启迪,就可形成反思式批注。这种批注往往和联想式批注在一起使用。
例如学生读完《童年》的反思:曾经的我,一直抱怨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争吵;曾经的我,一直抱怨妈妈每天喋喋不休的唠叨和对我的管束。对于父母,我一直心存抱怨,日积月累,逐渐加深。直到读了《童年》,我才知道,我多么幸福:我不曾失去父母的爱,不曾被无缘无故的毒打,不曾到外面捡东西来维持家用,我也不曾被赶出家门……看着阿列克谢的悲惨童年,我觉得我该反省,我该庆幸,我该感恩。
这种批注法有利于学生汲取书中的精神养料,反思自己,迅速成长。
比如,读过《草房子》之后,她给了学生十个选题,可选择其一进行研究,写研究性文章。
(1)、以米克拜尔四原则阐述秦大奶奶人物形象
(2)、从细马谈挫折与成长
(3)、从油麻地与平桥村的比较谈我心中的最美乡村
(4)、《草房子》里我心中的最美男孩
(5)、油麻地小学30年同学聚会
(6)、谈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7)、从桑乔身上谈如何做爸爸
(8)、从桑桑卖鸽子谈友情
(9)、从《草房子》的乡谣忆自己童年
(10)、自由拟题
苦难人间开出了一朵水仙花,他的名字叫做阿廖沙。长途跋涉不退缩大步向前走,与人世间的不平做斗争。寄人篱下的生活他身心俱疲,而他却视之一笑,淡然着一切。他善良又美丽,拥有人间最美的心灵。春雨如丝细腻,忧伤谁的心;亲人陆续离去,他心痛不已,只好把悲伤情绪深埋在心底,独自人间去。——改编自歌曲《青花瓷》
这是学生给《童年》里的阿LS写的歌词,还唱了呢!
所以,整本书阅读一定要读写结合,微写作和长写作相结合。
另外,读书一定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碰撞思维。
1、开展课前三分钟的“百家讲坛”。每天有两个孩子上台聊书,既和别人分享交流,又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到学期末,每个孩子对百家讲坛都有个深情告白,例如:从第一次上台的紧张青涩,结结巴巴到第二次上台时的礼貌大方,出口成章,百家讲坛,是你令我成长。在我眼中,你并不是一个小小讲台,而是一个闪亮的舞台,让我展现出最美好的自己,让我自信的感到:这个舞台,有我才闪亮。——七二班毛佳圆
2、开展诗歌朗诵会比如读完《繁星春水》,她们在仿写创作的基础上,举行了高雅的朗诵会,配上舒缓深情的音乐,孩子们依次上台朗诵自己作品。她们读完《红岩》,也开展“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长风万里魂”的诗歌朗诵会。
3、开展聊书会。比如读完《草房子》,孩子们选题写了研究性小论文,然后脱稿上台聊书,个个神采飞扬,颇有成就感。
4、开展晒书架活动。她提倡孩子们有计划地藏书,每学期开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小书架拍成照片,发到群里,看谁的书架最丰厚最有艺术气息,就给谁发奖。她自己的也参赛。
5、开展手抄报评比。
6、开展课本剧表演和讲故事比赛。
7、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
再说说他们的成长变化:
1、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路读写,学生45分钟之内完成一篇大作文不再困难,那个文秀的女孩开始的长篇创作已经到了第九章了,好多孩子的日记和作文血肉丰满了。
2、课间和课上纪律好转:一路读过来,那个课间打斗常给班级减分的男孩子变得安静地坐在位子上读书了。
3、离开电子产品:一路读过来,家长们说,孩子不再手机不离手了。
4、考试轻松应对:一路读过来,孩子们在考查名著题目中越来越有自信了。这,就是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变化,是书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成长更美好。我教的孩子都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他们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了大量的文字,不仅没有影响中考成绩,反而成绩每年都非常好,满分120分,我们考113、110的有,还有两个孩子在全市中考提前招生考试中,语文一个考了全市第6,一个考了第69。这些都是以前靠刷题不敢想象的。这也正好印证了温儒敏教授的话:一个孩子阅读量上去了,成绩不会差。
其次是教师的成长和变化:在陪伴孩子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教学观念不断转变,不再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成绩上,更加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坚信三年一盘棋,初一初二海量阅读写作兼顾答题技巧,初三厚积薄发冲刺中考。陪伴孩子们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坚持读书写作,作品发表在各级期刊上,网络写作发表达到几十万字。
《阅读,重在行动》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名著阅读导为桥》《名著阅读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经由思维导图,走向名著深处》发表在《云南教育》
《中考名著复习四部曲》发表在《语文世界》
朋友们,阅读,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吴老师愿意这样陪着她的孩子们在时光里慢慢读,静静写。用书香浸润心灵,用写作沉淀思想,她相信有一天孩子们会不知不觉走向一片桃花源,在那里他们会欣赏到生命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朋友们,整本书阅读,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有路,还是无路?想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路,小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停步,就能走出一条坦途。走进经典,坚持阅读,让我们一起在路上。
听后记:
阅读贵在行动。我虽然教的是小学,但我一直在阅读中探索研究。我从一年级的听读绘本到二年级的自读童话故事,一直到现在三年级的读寓言故事,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每周开展读书记录评价,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活动。孩子们的阅读是有所进步,但还在努力探索中。阅读一直在路上,只需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