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往而深
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似乎是顺水推舟顺理成章顺势而为的事。
源于家庭,我的爸爸是村里最早一批考上师范的学生,我的妈妈17岁就踏上了自家公社的三尺讲台。从小耳濡目染是班级里调皮的听话的孩子各样的故事,是同事间家长间有趣的长短。后来,我的姐姐公招成为家乡小山村的老师,纵然条件艰苦却总是洋溢着花心思备了一节自己满意的课后的开怀。再后来,姐姐嫁给了同样做老师的姐夫。那以后每每团圆时,话题怎么都绕不开校园,绕不开学生了。
源于我的恩师们。我有一个带了我六年的小学班主任,时至今日读起那些儿时的课文,她讲过的些许内容仍在耳畔。她指引了我最早期的教育观。
初中叛逆的三年,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热情的低谷期。太累了,太难了。当半大的小子姑娘听不进任何推心置腹,反倒把自己的恶意显露无遗。初一的女班主任已到中年,非常负责任,尤其对女生严格,于是被取了个“班花”的绰号。数次,几个捣蛋鬼偷摸去小花园只为偷看她被我们气哭的狼狈样。初二的班主任长得神似生物书上的科学家孟德尔,于是有些胆大的在被他批评后在墙上刻下了满腹怨毒的字样。
那些年的年少轻狂有多少会在岁月沉淀后追悔莫及呢?
不论怎样,选择师范类专业,从事教育行业,似乎不需要做什么艰难的选择,就像早就安排好了一样。
(二)左灯右行
“那么,你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
“我想成为一个名师。”
大三的语文教育理论专业课第一节课上,教授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行业偶像。那时候开始我才知道魏书生,李镇西这样的名字。却一时实在不知道该向谁学。
走上岗位,碰了几次壁后,类似的话再次响起:去学一学名师课堂啊,看看人家的理论,看看人家的实践。要有一个自己的榜样!那之后逐渐开始认识了窦桂梅,王崧舟,罗才军这样的名字,逐渐有一个模糊的目标——有朝一日,是否我也能像他们一样。
这份“痴心”说得多了,也就没有那么不好意思了。就像每说一次,就是在给自己打气。为着这样的勇气和底气,激励自己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力量。王崧舟老师在回顾自己的青年时期说,他的从教头五年是快速上升期,学得快,有干劲,成绩多。到从教十年左右到了瓶颈期,自己陷入到迷茫之中,也不得章法,很苦恼。于是开始沉淀总结自己,大量阅读充实自己,慢慢度过这段难捱的阶段。终于在总结分析里明白了自己的心之所向,那以后“诗意语文”应运而生。
这实在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放眼当下,各类各样的学习机会,提供的是纷繁复杂的机会,也是十字路口的选择。
是的,从不费力的选择到需慎重选择,不失为一种成长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