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
国土要小,人口要少。使百姓虽有提高效率十倍的器具却不使用,使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没必要乘坐;虽然有兵器装备,却没有机会陈列;让百姓恢复结绳记事的方法;以所食为香,以所穿为美,以所居为安,以所俗为乐。邻国彼此相望,相互之间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但百姓活到老死却不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这里的国,并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国家的概念,它是指邦国。西周分封天下的时代有多少邦国呢?据史书记载有一千多个。当时的华夏地域集中在中原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一带,这么多的邦国,大部分并不大,《论语》里谈到的小国颛须,方圆只有五十里,大概相当于现在内地的一个乡。邦国土地范围有限,人口当然也不会多。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对远古时代氏族部落时期的一种美好的回忆。在氏族部落时代,内部平等,财产公有,没有基于利益的各种争斗(尤其是母系社会阶段)。但以后就不行了,父权社会的出现与财产私有制的产生,国与国之间争斗开始,个人与个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庄子说:“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人们迫切的追求利益,于是出现了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白天抢劫,正午挖墙。我告诉你们,大乱的根源,一定出现在尧舜的时候,而流弊的影响到千年之后,一定会发生人吃人的事情。
庄子的话诠释了为什么道家主张“小国寡民”,因为人类生活的单位小,彼此比较熟悉,又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争夺,没有算计,生活多么美好!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然有提高工效十倍、百倍的器具却不使用。为什么不使用?庄子讲了个寓言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到楚国去,经过汉水的南边,看见一个老人家抱着一个陶罐到汉水边取水,然后上岸浇灌菜园,子贡对老人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用力少而功效多?”老人家说:“使用机器就有机巧之心,有机巧之心纯朴的心就不充分了,我还怎么悟道呢?”
我个人的理解,什佰之器不是叫你不用,如果不用的话为什么制造出什佰之器呢?什佰之器已经存在,老子并没有反对什佰之器的存在,如果反对什佰之器的存在,老子应该说:“毁什佰之器”,而不是“使什佰之器而不用”。老子的意思是说,你使用器具的时候,不要存有机巧之心,不要以此谋私欲。如果什佰之器不用,那么发明出来做什么?因此,只能从人生修养的层面来解释,否则,老子的话就太不合常理。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爱好稳定的生活是人类的本能,谁又愿意离乡背井去四处流浪呢?这里的关键是个“使”字,使民如何如何,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劝诫,如果有好的政策,尊重人的法令,过得去的物质条件,谁又愿意远离家乡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如果不需要乘坐,要舟舆何用?如果不需要陈列,要甲兵何用?先说甲兵,甲兵的作用是以暴止暴,以战止战,有甲兵,而没有机会陈列,善之善也,但它必须存在。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示人不等于不存在,如果有意外事件发生,它的作用就显现了。舟舆是交通工具,如果“民重死而不远徙”,舟舆的作用就不明显了,但民无法谋生,不得不远徙他乡,舟舆的作用就显现了。所以,舟舆也可备而不用。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话,老子是在告诫统治者,百姓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就会用脚投票,不陪你玩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且,老百姓应有自由迁徙的权力,舟舆可以不用,但必须存在,没有人能够绑住百姓的脚。另一方面,人的贪欲使人铤而走险,老子在第二章说的很清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都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百姓身体强健,内心空虚,只求所需,不图所欲,这样的话,野心家就无所作为了。
野心家有所作为的前提,是以利益引诱百姓,如果百姓不为所动,野心家也就不能逞其所欲。达到如此效果的关键就是统治者无为,也就是让百姓自为,任何结果都是百姓自为的结果,百姓对统治者又有何怨言呢?但是,百姓自为,并不能完全的保证没有任何偏差的发生,所以,甲兵的常设也就会合情合理了。
让百姓自为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老子对此问题是否有所考虑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奉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举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张弓,指调节弓弦,弓弦太紧了,就放松一点,弓弦太松了,就调紧一点。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如此,某类物种太强盛,老天就让他衰弱,某些物种太衰弱,老天就让它强盛。牛羊太多,把草吃光了,草不能够恢复的话,牛羊没得吃,也会死亡一部分,牛羊的较量与青草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平衡,才能保持稳定。老虎的数量太多,把鹿等食草动物吃的太多,影响到了鹿等食草动物的繁衍,鹿等动物的数量减少,反过来减少了老虎的生存数量。老天就是如此奇妙,让大自然自动的达到平衡。
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一部分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如果拿得过分,失败的一方不足以自存,他们就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进行竞争,最惨的后果,就像庄子所说,千年之后,必有人相食也。我们距离庄子的时代已经过了两千年,人相食的惨剧史不绝书。
如何避免过度的竞争,如何维持人类社会的基本平衡,这需要悟道的统治,代天施化,衰多益寡,称物平施。
2.各美其美 怡然自得
人类为什么发明文字?因为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结绳的方法已经满足不了人类对世界万物的标识。人类对事物认识越来越深,也就是人类区分万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文字的出现,就表明了人类的这种能力。但我们知道,区分事物的能力既能使人类越来越能够扮演地球主宰者的角色,但区分也使人类具有了好坏的观念。比如,铜比铁好,金又比铜好,但金比铜稀有,铜比铁稀有。大家都喜欢金和铜,它们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于是竞争就发生了,过分竞争就造成了巧诈、欺骗和暴力。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希望回到心灵的纯朴,化解分别和执着,而不必为了稀有之物争夺过分,就如第二章所言:“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接着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让你就着自己所拥有的条件,而快乐着自己的生活。
“甘其食”,以自己的所食为甘甜。我们知道,四川、湖南、江南地区的人喜欢吃辣,而两广喜欢吃鲜,四川、湖南、江西湿气比较重,所以要吃辣的去除寒气,而两广热躁,食物不鲜的话,容易得肠胃的毛病。任何地方的饮食习惯,都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息息相关,所以,生活在什么地方,就以此地的饮食为甘甜,这是符合自然的道理。
穿什么衣也是如此,山里的人,草原上的人,海边的人,种田的人,打猎的人,生产方式不同,地理条件各异,气候也不一样,所以要“美其服”,以自己的衣服为美,而不必盲目羡慕别人的衣着。
说到“安其居”,台湾有个原住民叫美雅人,住在台湾东海岸,所居的房子比较低矮,台湾政府花了一大笔钱,帮他们盖了高大气派的新居,但他们不愿意搬进去。台湾政府纳闷,他们为什么不领情呢?结果台风来的时候,把高大的新居刮了个七零八落,美雅人低矮的棚屋没事。从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到太平洋上的热带小岛,房屋的样式各有不同,但都是最符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
再说“乐其俗”,有的地方拜山神,有的地方拜海神,有的地方拜上帝,有的地方拜佛陀,有的地方以胖为美,有的地方以瘦为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乐在其中,就是最好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本文开头就谈到这个国非今日这国,我们把它理解成社区好了。社区很小,一个挨着一个,但是社区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吗?所以老子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说绝对没有往来,而是各个地方之间,各有风俗,但都各美其美,没有利害冲突而已。
陶渊明构想的世外桃源中的地貌、人物,是如此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关键就是“怡然自乐”四个字,我们有多少人不能“自乐”,而陷入迷惑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