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兼职,课是在10点才开始上的,因为自己没有车,只好和朋友一起早早的就到达上课地点,在等待的时候和一位比我大七岁的老师谈起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她是很认同我的看法的。但当她提起她两岁的孩子不在她身边的时候,我没觉得有什么,只是觉得孩子没有父母陪伴成长有点可惜。而当她说了一句“孩子两岁还小,我也就不怎么管,丢给爷爷奶奶带着”的时候,我在想,她所谓的认同也不过是嘴上“认同”,身为母亲的她其实并不完全了解真正的家庭教育吧。
都说“三岁看老”,她的孩子已经两岁,身边没有父母教育。虽然我还未见过她的孩子,但我已经可以预见她的孩子是怎样的了。
两个星期后的周末,待我去上班的时候,看到她的母亲和她的孩子,我来了之后和她打了招呼,她回了句“早”之后对着自己的孩子说“来,叫姐姐”,只见那个孩子撇着脸一句也不说。她又说了一句,那个孩子仍是不说,竟捂着脸笑了,我不明白他的笑是何含义,对于她孩子的反应我也只是笑笑。然而让我更惊讶的是她对于自己孩子的反应什么也说。作为晚辈我也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我也不好和她说“你的孩子没有礼貌”,但毕竟我的身份是不好开口的,既不是我的孩子,也不是我的亲戚。虽然我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但是这个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因为他没有礼貌。
下班后和其他同事谈起她的孩子,我朋友说她的孩子好可爱、好萌,我们不否认,但我还是说了一句“可惜没有礼貌”,这句话立刻引来了我们的讨论,一个同事说了一句话“没有礼貌再萌也没有人会喜欢”,毕竟没有礼貌的第一印象就摆在那里。原来我们都知道她的孩子没有礼貌,但谁都没有说,毕竟谁会当着别人的面说别人的孩子没有礼貌呢。
孩子没有礼貌不是孩子的错,错就错在父母没有教好孩子。洛克的白板说就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一面白板,在这个白板上勾画什么样的图画孩子就是什么样子。先不探究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但是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确实受家长的影响。从一个同事那里听说她在一次上课的时候遇到那位老师的家人在吃饭,全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着孩子转,对孩子那可是非常的宠爱。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报道,说孙子因为爷爷给不了他300元就将爷爷杀死了。小时候太受宠爱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将来如果有一天爸妈或者爷爷奶奶给不了他想要的了,或者是不再宠爱他了,很难想象他会做出怎样的事情来。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都是宠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的宠爱,往往宠爱就变成了溺爱,而后果也是他们难以改变的。
别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最后的恨。
本以为她的孩子已经回老家了,但是那天早上却出乎意料的看到那个孩子做在椅子上吃石榴,见到我们还是一样的置之不理,她又和孩子说“叫姐姐”,可孩子还是无动于衷,仍是招呼不打,我们也只是笑笑。一个同事笑着问他“可以分点给姐姐吃吗”,他倒是给了,给的却是他吃过的,这孩子没有礼貌竟不仅仅只是不打招呼而已。看到这样的情景,她也只是说了句“哎呀,你好恶心呀”就结束了,就低头只顾着玩手机。她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教育,没有告诉孩子这样做是没有礼貌的,有东西吃要懂得和人分享这些道理。
她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管得太严格,张爱玲起“出名要趁早”,可我觉得管孩子也要趁早。有一个舅舅的孩子就是小的时候爸妈太宠,管得不早也不严,本来很聪明的他现在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晚归、通宵玩游戏,在家也不懂得帮助父母做些事情。现在舅舅和舅娘都挺后悔当初不早点管孩子,不把孩子管得严点。孩子小觉得你们的溺爱是对他的爱,但是最后他的未来过得不好反过来会怪罪父母的。但还好舅舅的孩子是有礼貌的,虽然成绩不好但并不会让我们讨厌他。成绩和作为不能完全评价一个人的好坏,素质和品格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好标准,都说“最怕坏人有文化”,有良心和素质的坏人至少他有良知。
从小父母总会告诉我很多道理,说什么见到人要打招呼,有吃的要懂得分享,要多做善事,不能偷盗等等。虽然我的父母和亲人们文化不高,但他们都是有礼貌有素质的人。他们很清楚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也很清楚文化是教不了我的,但做人还是可以教的,二十几年了,也确实把我教得很好。
做父母的别让别人厚着脸皮,顶着和你绝交的危险告诉你,你的孩子没有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