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小翁坐在家里看电视,突然之间感觉很无聊,于是一边伸懒腰一边喊道“好无聊啊!”没想到在打扫卫生的妈妈冲出来,对孩子说:“无聊就去看看书,大好的时间都给你浪费了。作业有没有做完,功课温习了没有,什么都没有做完哪里还有时间说无聊,你看看人家别人,别说看电视的时间了,就是上厕所都拿着一本说。已经初中了,还当自己是小学生呢,一点压力感都没有!”没想到四个字引来妈妈一顿批评,小翁失望地把门关起来,不想和妈妈多说一句话。
其实这个时候的小翁就像是夫妻关系的妻子一样,孩子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希望妈妈能够认同,他不需要妈妈的主意或是批评。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对话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另一类是“传递价值的对话”。所谓“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小翁说“无聊”时,如果妈妈这样回应“是不是因为没有陪你玩才感到无聊呀”或者说“是不是没什么好看的节目呀”,认同孩子的感受。当得到父母的认可后,孩子已经知道他的感受父母已经完全明白,即使后面父母在提出什么要求,孩子也不会很抗拒。因为他从心底里接受了父母的话。
“传递价值的对话”时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把想法单方面地传递给孩子的对话,它是为了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发起的对话。主要目的是指出孩子饿错误行为,并且向正确方向引导孩子的对话。比如“你必须......”“你应该......”“你一定要......”等类似的语言。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想,既然孩子不喜欢“传递价值的对话,那我们只使用”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就好。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亲子之间的相处毕竟不是夫妻间的相处。孩子的世界观尚未形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如果家长只关注”价值观的对话“,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对父母的对话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在传递价值观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批评和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时间久了,亲子关系将会非常紧张。
”试图理解孩子情绪的对话“和”传递价值观的对话“不能独立存在。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这二者之间如何平衡呢?
这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原本是经济学的公式,意思是如果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只要付出20%的努力,就能取得80%的成效。想要与孩子的对话取得积极效果,也可以遵循二八法则。八句是”理解孩子感受的话“,二句是”传递价值观的话“,这样孩子就能顺其自然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