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一口气看完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因为看的时候不敢松气:那些对于现实的叩问,对理想的追逐……如此强烈,紧迫,深刻。毛姆很智慧又很坦率地抛出了一个永恒的,也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很多人,终日仰慕着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
——描述了太多年轻人,心中充斥着理想,热血和激情,仰慕“月亮”,浪漫而冲动,却往往看不到现实的荆棘和妥协,从而这种对暗淡生活的抗议,就真正成为了虚无的浪漫主义。
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而脚边的六便士却在夜里无声地反射着幽冷的月光。
——现实苍冷,就在脚下,触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围中,瞥见了月光,这种月光的渗透,是突如其来的理想的光辉,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是一种更加狂放不羁的旅途,叫人不安,也叫人兴奋。
01 硬币两面——理想和现实
对于“月亮”和“六便士”的理解,普遍默认的解读是这样的:六便士代表现实和卑微,则月亮代表了崇高。即六便士代表着平凡卑微的现实,而月亮代表了曼妙多姿的理想。
看到这,我便理解了。为何《月亮和六便士》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又如此触动了人的心魂?似乎一直以来,理想和现实在人们口中就是互相独立的,甚至是处在一个对立面。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辩题:“面包还是玫瑰?”这与“月亮和六便士”一样,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内心所需,思考一个不得不的抉择。
♥ 人生似乎就这样简单起来,就好像是一场默默的赌博,只要我们投掷心中的硬币,我们就可以任命地选择一个回答一般,所以,不是安于平凡,便是追求理想。所以,我们给自己的内心装上教条,我们告诉自己:“选择平凡吧,因为你的理想太遥远。”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以为,追逐理想是令人恐惧的,是不切实际的,是与现实脱节的,所以我们以为,我们如果不能安于平凡,我们将走上理想的偏执,理想的孤注一掷,理想的空虚,理想的飘渺……
我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读到这么一段:“他要是发疯爱上一个人,同她逃跑,我是能够原谅他的。……
但是现在不是这么回事,我恨他,我现在永远不会原谅他了……
这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原配夫人得知自己的丈夫为了画画而出走的话。她在面对丈夫出走的原因中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如果丈夫有别的情人,她只是愤怒,如果丈夫愿意回头是岸,她是可以原谅并且拥抱他的;而她听到自己的丈夫为了画画离开她,她的决绝和残忍让人吃惊……她希望他死的悲惨一些,而且自己永远不会怜悯他——这是怎样可怕的言语!
读到这里,我深叹毛姆对于人性的把控,何等真实,又何等犀利。我也不免赞叹,这便是太多人的缩影啊,我们总是对自己可以把握的东西,或者说是与自己对等的人或事表示包容,而理想,于太多人来说,是一个梦境,是痴心妄想,更是一个隐藏在深处而不敢提及的美好。这样的力量太让人惧怕,太让人痴迷,所以我们本能地选择抗拒,像一只深埋于沙漠中的鸵鸟,希冀着自己的世界——
但当有人撕开现实的一角,“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起了多少人的轰动,无疑,这个人的勇气和柔软,深深点燃了积压于心的不满和愤恨,其实有太多人想过这样:辞掉工作,干自己想干的事——而这只是存在于脑海——他们说自己还有家庭的责任,还有社会的限制,所以,我们趴在一个牢笼的门口,手紧紧握着栏杆,却从来不敢踏出一步去。
♕这便是生活的矛盾,也是生活的美丽所在——它让人不得不有个选择和思考——它清晰地让人知道人生活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辗转反侧,它让人知道现实的贫瘠和安定,它让你厌倦又不得不依赖;它给你看到理想的美好,又一面在勇敢的先行者中斩杀掉那些勇士,残忍而刻薄,它给你看一个镜像,而你却知道,我们到达月亮之前,终将踩着满地的破碎的便士,而不能回头……
而往往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感叹理想,叹息现实,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需要超脱的不是现实,而是横亘在其中的自我,那个自我敏感而悲伤,总觉得自己永不满足,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理想是高尚的,所以追逐和向往成为了一种虔诚的礼拜和形式;又理所当然地认为人都应自知地活在所谓的真实的社会中,所以妥协成了一种生存的常态。我们跨越不过的,其实是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期盼一个怎样的人生,如果生活的平安和安定真的是我们祈求的,那也不必抱怨,如果我们心中尚存对理想的激情的,为何不足够努力,让自己拥有力量,能够相对自由地去做一些喜欢的事,而自怨自艾,都是一种焦虑而迷茫的状态。
02 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热爱
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很怪的人,连作者也这么评价他,但作者同时也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是的,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鄙弃,我从一种不包容的情绪上升至敬重和赞叹: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人,真的是一个纯粹到极点的人:他的眼里,连自己的理想甚至是世俗的,在他的眼里,没有现实理想之分,没有权衡利弊,没有价值评估,他没有那些沾染的铜臭气,他的眼里只有画画,他只说:“画画是我必须做的事。我要画画儿。”
我想在这个社会里,还有多少人能够不带一点虚荣心,不带一点世俗心,不带一点评判标准。人们总在权衡这权衡那,殊不知:这个世界的法则很简单——向心而生,听从自己的声音。我想那便是真正的热爱。
书中有很多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片段——
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孑身独处。
他那孤独的灵魂中怀着种种奇思遐想,终于向点燃自己丰富想象的陌生的荒岛出发了。
我想他的这一行为含有某种豪迈的精神,他的灵魂具有大无畏的勇气。
思特里克兰德死在了一个荒岛,得了重病,死的时候瘦骨嶙峋,无比难堪,这个地方被人遗忘,被人鄙弃,毛姆的点睛之笔不是让思特里克兰德找到美好生活,他大可以在一个如桃花源中的世界上追寻自己的理想,过想过的生活……于是人们便可看到追逐理想的意义和希望,知道追逐理想的距离,知道生命的美好,知道自我的价值……可是他偏偏让思特里克兰德以这样的方式离去,也许他是幸福的,而读者是震撼而恐惧的。
他说:“他痛苦的一生也许就是为了这幅壁画而准备的。他用一双失明的眼睛望着自己的作品,也许他看到的比他一生看到的还要多。”
❈当我们仍在一个仰视的角度望着思特里克兰德,思考他人生的价值时,他早已超越出了肉体存在的意义,他活着是因为他真正活着,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寻找和放弃是为了什么,因为那种在所谓的异乡寻求的归属是真正灵魂的宿命;那种对画画狂热的执着不是因为他勇敢,而是因为他必须做;他的热爱不是为了追寻理想,而是为了他终有一个信仰,牵扯着他不断向前走去,走向精神的高地,对所爱之物虔诚无比。他是一个朝圣者,朝着心而生,朝着孤独而生,而他终于是算活过一生了。
怪诞而磅礴,奇异而伟大,平静而震撼,壁画终是毁了,终是随着思特里克兰德的灵魂……不给尘间留下痕迹,他们终是寻求着自己的自由,自己真正的自由,不受世俗控制,不受心魔控制,不受言语左右,不受任何的框架可以阻挡……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我从前总是认为追逐理想和远方是对生活诗意的逃离,而今时今日我却改变了这个想法,追逐理想,是真正的归属:这意味着对人生有了省视,有了向内而观的过程,因为清醒的认知,我们知道,追寻更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平静意味着我们学会了等待和守望,意味着我们知道在做什么,意味着我们学会了向心而生,赤诚真挚,环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