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风·夜赏西安钟楼咏怀二十韵
交汇东西南北通,金顶熠熠楼阁雄。
岁月磨洗容未改,春秋斗转钟声融。
秦汉风云惊梦里,晋唐故事画栋中。
暮思高楼对通衢,行来不语唯闻钟。
远望层楼接高台,落日熔金为谁开。
满空寒色云飞断,车水马龙纵横来。
远观危阑生感触,流连雕梁知兴衰。
人潮四向掀声浪,仰望仙楼独徘徊。
凭高真欲冯朔风,千尺高耸向空濛。
四周楼景相望处,对此欲倒中心崇。
云裳入座欲相识,足履缘梯觉无穷。
敏聪诗成志意满,撞钟惊起椅上翁。
帝京宝地压人寰,独向苍冥镇皇关。
北街风烟开汉阙,南轩气象盛唐观。
西门安定家世界,东向城池隐约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时闻钟鼓催心还。
霓虹映衬红愈艳,镭射浮烟翠且重。
凭高一望情怀异,酹酒千嗟绪意同。
银花火树浑欲梦,心潮涌动上苍穹。
唯叹楼耸丹霄外,深夜声摩碧落中。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
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西安市中心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
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楼上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