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编年史》系列第五本,“当时间开始”,主要讲述的是“时间”这个概念在地球上出现的缘由、时间,“时间”又是如何被人类捕捉和测量的,以及历法的建立和推行。
本书的第一章,是对前四本书中已提及的与“时间”有关内容的提炼和整理。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信息。
尼比鲁神圣时间,即SAR,相当于3600个地球年,是尼比鲁绕日轨道周期。在第120个SAR时,尼比鲁的引力拖动了南极冰层使其滑进南部海域,引发巨大的潮汐波,导致了上古大洪水。传说和古代记载给了432000这个数字一种循环的意义。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种大型的地理和气候的剧变,由此被记录为地球上的周期循环。
神圣时间是用来记录恒星、行星和轨道运行的模式。而当地球诞生和最终人类出现,地球时间由此诞生了。对人类而言,地球开始于公元前3760年,而这个时间是通过犹太历法来推算的。
除了绕日轨道时间3600:1的比例外,阿努纳奇为了自身需要,将黄道带上的天体命名和精确定位,分为12宫,每个黄道宫被分配到30度。地球的绕日轨道因为晃动每年都会轻微放慢,每72年的延迟会发展成1度。每一黄道宫的延迟为2160年,所以十二宫的岁差周期为25920(2160*12)年,与尼比鲁绕日周期比例恰好为6:10的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为天时间。目前我们正处于双鱼宫时代,2100年将进入宝瓶宫时代。从一个远离中的黄道时代进入另一个黄道时代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而为记录黄道时间而修建的建筑在当时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格兰史前巨石阵。
世界各地有很多丈量时间的工具,它们的朝向有“至点”和“分点”的区别。如中国的天坛,是朝向冬至的,而巨石阵的祭坛,是朝向夏至的。在研究过古埃及神庙的朝向后,学者洛克耶指出,相对古老的神庙是“分点”神庙,相对近代的是“至点”神庙。前者更需要更高深的天文学知识,因为它不仅要观测太阳的升降,还包括了其他恒星。而由“分点”到“至点”的逐渐转变,是因为地球倾斜角的改变。
一步一步陈列出那些来自远古的证据,并逐一分析。我们了解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探知未来。时间之轮的循环往复,过去的灾难是否会重演?未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