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酸王族的曙光
八王之乱爆发的第一年,琅琊王司马睿还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那时他刚刚世袭琅琊王的爵位。面对叔叔们的自相残杀,看到祖辈们打下的江山分崩离析,他心中苦痛,却无兵无权,无能为力。纵然他并没有争权夺势之心,可是身为帝王家,一切都是身不由己,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些叔叔们何时会把刀枪对准自己。所以他一再压低自己的身份,他温良恭俭让,尽量让自己远离斗争的漩涡中心。
他就好像迷失在一个四处都是隐藏的野兽的荒野之中,只能如蝼蚁一般卑贱地活着,直到他遇到了王导。
王导出身于名门大族琅琊王氏,年少时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单以世家子弟的身份便足够受到重用,更可况是王导如此有真才实学的名门之后!
王导第一次见到司马睿,这个与自己同岁的皇家贵族时,便发觉他并非凡人。两人相处久了,互相引为知己,司马睿歆慕王导的见识,才学,能力;王导也欣服司马睿的谦逊,仁慈,博爱。
从此这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拍档开始了彼此携手往后数十年的跌宕风云,虽然他们之间的结局并算不上好。
公元304年,纠缠了13年的八王之乱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一直明哲保身,远离争端的司马睿也被逼无奈加入了这场司马氏家族内部的征战。司马睿兵败被俘,所幸,他本是天命所归的天子,侥幸逃到洛阳,然后立刻将家眷接出赴往琅邪去了!
他又一次见到了王导。看到自己敬重的好友,这位刚从生死边缘的男子,再也藏不住内心的惊恐,忽的大哭起来。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够明白司马睿死后余生留下的泪吧!
王导看着这个贵族公子,淡淡说道:那么,我们南下吧!
(二)南北世族的依附
公元307年,司马睿在王导以及其他北方氏族的拥护下,南下,出镇建邺。因为那一年是永嘉元年,所以称为永嘉南渡;因为同行的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所以也称衣冠南渡!
司马睿并不清楚南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但既然是王导说的,那一定是对的。
建邺本是吴国都城,西晋灭吴之后,吴国一些遗老大族自是不服司马氏的统治。所以在西晋建国之初的几年内,南方世族发动了数次战争,虽然都很快被平息了,南方世族对于朝廷的不合作依旧还是存在的。
当司马睿刚到建邺时,并没有一个南方世族前来拜见。再加上大量的北方世族涌入这个南方小城,引起了当地世族的警惕,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城池!
就在王导在为如何让司马睿得到南方世族认可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堂兄王敦来了!
王敦此人是真正来自战场的人。八王之乱中他建有大功,如今身居高位,握有兵权,四海名士都知晓其名号。于是王导便和他商量:琅琊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大,你现在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琊王才对。
既然兄弟开口了,王敦没有不做的道理。
正值三月上巳,元帝亲自出外郊游观看人们的修禊活动,乘着肩舆,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等和一些北方名士都骑马跟随,好不威风,好不壮观。吾人名士中,以纪瞻、顾荣两位名士最为德高望重。当这两个老人,看到王导王敦如此气度不凡之人对于司马睿毕恭毕敬,方才明白此人的身份地位德行威望决然不简单,便在路旁跪迎,周边的一些江南名士,看到二位老先生如此举动,自然也跟着跪拜了!
王导把一切看在眼里,紧着的心终于松了口气。他知道吴地世族已经不那么排斥司马睿,可要让这些老顽固完全支持,还需要做些什么。
就对司马睿建议,古时之帝王,无不敬老尊严者;更何况,如今天下大乱,山河破碎,基业未成,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顾荣、贺循是当地名士,只要好好结交他们便可以收揽人心,只要他们两个来到主公身前,江南世族没有不来的!
其实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文人骨气,名门尊严。那些藐视权贵漠视王庭看似高洁的人,也许只是你给他的不够多而已。
王导为人谦和,处世得到,很自然得到顾荣、贺循二人的支持,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确立了下来。
司马睿在王导的策划下,从初到南方无人问津再到现在的百姓归心,名士效忠,耗费的时间不到一年!
古时的王侯将相向来重视中原地区,更有‘得关中者,得天下’,而南方虽有天险,但地位终究差了许多,所以王导劝谏司马睿南下之时,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但很快,他们就会钦服王导的远见。
(三)可怜帝王的疏远
公元311年,匈奴汉国大将刘曜、王弥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之中。之后遥远北方的几支胡族军队陆陆续续侵入中原,之后的数十年,各种国家纷纷建立,战乱不断,兵戈四起,由于外族的强势,北方的汉人遭受到惨无人道的侮辱。因为这些外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所以被称为五胡乱华。
由于长江天险,胡族的骑兵终究无法跨过滔滔江水。因此,南方迎来了难得的安宁,当然这个安宁只是相对北方数十个国家共存而言,其实,战乱从来没有少过。
公元313年,司马睿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以王导为丞相,王敦统率六州兵马。此时王家声势最大,掌握东晋所有实际权力,所以民间有言‘王与马,共天下’,关键是,王还在马之前。
王导知道,权力越大,风险便越大。坚决辞去了自己身上的其他兼职。
王家声势滔天,王导可以固守己心,时刻不忘记自己只是一个臣子,可是族中其他人可就没这份觉悟。
司马睿发现王氏族中一些人相当嚣张跋扈。久久地看着自己的皇位,忽的苦笑一声,朕这个皇帝还算什么皇帝。
从此刻起,一颗猜忌王家的种子深深地植在他的心里。思前想后,司马睿终于下定决心要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表面上是说对付北方的石勒,实际上是想对王敦下手。连他的老下属王导也一同疏远了许多。
王导看在眼里,明在心里,行事越发的小心。
可是王敦不能忍了!
想当年你司马睿初到江南,是我们兄弟为你招募四方;
想当年,江南战乱,是我王氏众人保你山河平安;
想当年,江山初定,是我王氏一族全力辅佐;
我王氏中人各个忠心,如今你却任用奸臣,欲害我门楣。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天下就交给我吧!
(四)将军权臣的兵乱
公元322年,王敦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自武昌举兵,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刚在武昌起义,刘隗便劝司马睿杀了王氏一族。王导早早地带着王氏一族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关于杀了王氏一族,司马睿也是考虑过的。可是一想起往事,他发现,从与王导相识的那一天起,这个与自己同临的智者从来都是为自己着想。他却没有一丝恃宠而骄的表现。如今看着他在宫门外如此虔诚的请罪,他终究下不了手。
他并没有责怪王导,也没有为难王氏一族!他的这个决定,也替他保住了江山。
刘隗、刁协的守军又岂是王敦的对手,王敦成功的攻入建康,清君侧。此时的王敦握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对于皇位产生了想法,他准备废掉司马睿,另立一个可以控制的小皇帝。
王导坚决反对,全力维护帝室。
王敦大怒:当初你不听我的话,差点害了全族之人。
王导不管,如果你要对皇上不利,先取了我的性命!
王敦想用绝对的权力保证王氏一族的安全;王导想用最为稳妥的方法保取王氏一族的富贵。
作为王氏一族的两位领导者,他们在那个时代用各自的方法只是为了光耀门楣,只可惜他们的行为是那般相反!
看到王导如此以命相拼,王敦长叹一口气,终究还是不忍心对兄弟下手,答应王导不再对司马睿下手!
王导如此尽心尽力,司马睿依旧不放心王氏一族。打算让司徒荀组参与国政,牵制王导;没多久,荀组病逝。司马睿觉得自己最后一张牌也毁了,对于江山对于臣子失去了信心。第二年,便也忧愤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司马睿一死,新帝登基,王敦觉得机会又来了,再次发动兵变。此时,王敦病重,王导便故意带着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王敦的士兵觉得首领已死,没有再战之心;东晋将士得知王敦已死,各个勇猛倍增,王敦之乱很快就平息了。王敦见大势已去,在病床之下的他也没有了求生的念头!
公元325年,刚刚登基两年的晋明帝却病死了,幼主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与外戚庾亮共同辅政。第二年,赵将石勒进兵来犯。庾亮想让苏峻回朝,与王导共商此事。王导知道苏峻向来多疑,如果不去管他自然尽心尽力,一旦令他返朝,恐怕会反。
可是庾亮并没有赞同王导的说法
公元328年,苏峻以讨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攻入建康,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史称苏峻之乱。
苏峻本是勇将,只可惜他遇到了温娇,遇到了陶侃!
经过了王敦之乱以及苏峻之乱,朝中形式再次洗牌。可是王导依旧德高望重,依旧位极人臣,依旧尽心为主,依旧巩固晋朝。在北方连连战乱百姓苦不堪言的时候,是王导给南方带来了稳定和平和发展。
也正是这一阶段的积累,才使日后谢家有了与北方胡族一较高低的资本。
公元339年,这位为东晋天下鞠躬尽瘁一辈子的老丞相,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去见与他同龄的老朋友,老主公。不知在九泉之下看了世间几十年的司马睿是否会为自己的猜测自己的多疑而羞愧呢!
东晋失去了王导,失去了顶梁柱!
幸运的是,这个王朝即将迎来谢安,当然,还有谢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