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一天,我接到多位家长给我发信息说“我和几乎天天挨打,一天打三顿作业也没写好,手指甲盖都被我打黑了,身上打的一块紫一块黑的,就是不写作业,气死我了快”“王老师我上班没时间教他吕延松作业没写完”等等诉说着育儿路上的艰辛。
小时候,孩子还算听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固执,对母亲的劝导充耳不闻。作业总是拖到最后时刻才开始,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告诉孩子时间的重要性,但孩子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一脸不耐烦。这样的困惑,相信许多家长都有共鸣:为什么道理讲了一箩筐,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呢?
其实,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人的品质与习惯。空谈理论,缺乏实践,终将成为一纸空文。提及习惯,不禁让我想起作家马克•吐温的一个小故事。小时候,他的母亲每晚都会让他在睡前复述一天的经历与收获。起初,他只是简单叙述,但渐渐地,他开始反思,甚至为了能在母亲面前展示更多的成长,他会刻意观察、学习新知识。这个习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史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强调:“我们的行为受习惯支配,而习惯则是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某种行为所形成的。”习惯,这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好的习惯,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受益终身;而坏习惯,则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在困境中挣扎。给予孩子何种习惯,便是为他铺设了怎样的未来之路。“千言万语的教诲,都不及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能够引领孩子走向成功的,不是挂在嘴边的空洞道理,正是那些融入日常的点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