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但是所得有限。为什么呢?有人说光学习,不行动。其实,对于不行动我自己有个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积极的行动,十有八九是没有想的足够清楚,也就是思考不够。
这周读了三本书,《心智探奇》《精进》《跃迁》,我把这几本书放在一起看,是想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思考是怎么回事?思考可以被优化吗?又该怎么优化?确实,读后颇有心得。
思考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尝试对思考做出一个诠释,所谓思考,就是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推理加工,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做出行动的过程。在《心智探奇》这本书里,介绍了人类心智的几大能力,1. 视觉感知;2. 推理;3.社会关系;4. 情感。这几个能力非常重要,它深刻影响了思考。其中,视觉感知对思维的影响让我印象最深。可以说,视觉化能力对思考有重大影响。
视觉化能力如何影响思考?
首先,视觉感知影响信息输入。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人脑对与视觉的灵敏度更强。所以,当信息以视觉图形的方式输入时,人脑会更容易理解。比如,各种思维导图,视觉笔记法,记忆术的原理,就是利用视觉化的特点将文字转化成各种图像,方便我们快速了解。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这招也很有用。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曾遇到的一个大麻烦是人们压根不能将他与总统联系起来,特朗普是商人,热衷选美,怎么看也不像是总统啊。特朗普是怎么办的呢?他其中一个招数就是,参加一档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中特朗普友情扮演总统,像模像样的在白宫办公。这个在白宫办公的画面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个画面,它无意识中就让人们有了这样一个印象,哎,特朗普可以是总统啊。这比让民众听多少言辞都管用。
其次,视觉影响推理。
如果你练过冥想,肯定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的思维念头就像奔腾的野马,一刻都停不下来,毫无章法,而且大脑根本记不住所有想法。当我们需要潜心思考一个问题时,就会遇到这样的障碍。大脑纷纷扰扰,有很多想法涌现出来,但是又理不出一个头绪,这时候视觉化就派上用场了。首先,我们要把大脑中嚷嚷的各种念头记录下来,视觉化呈现在纸上,这样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让它能够专注于思考。我们也可以使用各种图形为思考搭建框架,让思考更有效率,比如用矩形表格来思考各种因素的关系。这种图形框架搭的多了,就可以总结出很多有用的思维模式。比如,《跃迁》中提到的系统思维。用一个圆形表达时间上反复循环的问题。当你遇到定期发作,很难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套用 解决。比如,减肥。你发现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减肥,但最后总是减不下来。就可以画个圆,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在经历一个恶性循环,想减肥,然后节食,然后饿,然后暴饮暴食,再然后更胖,然后又想减肥,把这几个点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正在恶性循环的圆,想要解决问题,就得打破系统,不能恶性循环。
再比如,科学思维也可以用图形总结出来。首先,遇到一个未知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就可以用科学思维。首先,假设一种解决方案,然后验证,然后修订,再假设,直至形成结论。这反映在纸面上就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
人天生更擅长处理视觉图形而不是文字,这并不算是新鲜的发明。但是,如何利用视觉化为自身服务,需要有意识练习的。视觉工具并不复杂,比如,我现在学到了“零秒思考”法来整理写作的灵感,用矩形表格来修改文章,简单易用,但是效率无穷。毕竟,高效思考才能高效行动,高效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