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时代,物质很比较匮乏,虽然并不缺吃少穿,但从来不会有一个像样的玩具。父母养家辛苦,难以给子女较为细致的陪伴。即便如此,之于童年的回忆,却仍旧是多彩的,充实的,甚至可以说那时的生活是相当有趣的。 因为,童年里有兄妹陪伴,从来不会觉得孤单和无聊。
我从来不会打架,上街去玩碰到调皮的孩子,一旦因为什么吵了起来,他若动手,我就会大喊一声:"你给我等着,不要动,我去喊我哥。" 说完一溜烟跑回家里。当然,调皮的孩子绝对不会如呆瓜一般站在那里等,即便等了,我哥出来也就是虚张声势,因为他也不会打架。 虽然如此,能够"气焰嚣张"地来一句:"我去喊我哥",也算是觉得心中有个靠山,不是处于孤立无援,任人欺负的境地。
一边是可以给我壮胆的哥哥,一边是与我形影不离的妹妹,成长的路上虽有磕碰,却也心中踏实。记得堂叔家的哥哥,只比我大三个月,我们两家一墙之隔,他总是听着我们家吵闹嬉笑的声音,抛开饭碗就溜了过来, 他是独生子,在家里形影单只, 乏味难忍, 就大部分时间泡在我家,孩子多了,在一起,玩得才够热闹和开心。
如果要列一张单子,写出对于父母的感恩,第一条,就应该是感谢父母给了我一起长大的兄妹,当然我也不是第一个孩子,我哥更应对此表示感谢。如果没有兄妹,回忆也变得苍凉孤单;如果没有兄妹,我就不忍心一个人越过大洋,远离双亲,异国而居。 如今,每每思念父母, 想到还有哥哥一家人和妹妹一家人,与爸妈在一起,心中感到欣慰很多。
那么,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理由:多生一个孩子,就是为了给大孩子"制造"一个一起成长的伙伴。父母不管如何细心,独生子女的生活总是孤单,因为孩子还是喜欢和孩子一起玩, 兄弟姐妹,又更添了亲情和温暖。 这种陪伴的珍贵,千金不换。
如今抚养一个孩子,付出的心血、精力和财力,远远超过原来的小孩。二胎政策开放带来的并不完全是喜悦,同时也带来了纠结和挣扎。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无需交钱、可以合法地多生一个小孩了,却又犹豫不决地担心,孩子生着容易,养起来可是万分不易。
To be , or not to be. 这也成了"哈姆雷特"式的烦恼, 如果问我,我也没有答案,因为大家对养孩子的标准和看法差异很大,所以很难给出一个特定的答案。我唯一可以说的是,再度怀孕时,我的压力也非常大, 但把孩子生下来之后,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由"没有了, "睡眠"剥夺了, 每天都在问"时间究竟到哪里去了", 时时刻刻都想把一分钟掰成两半用, 但收获的快乐仍旧大于付出。小小孩一天天长大,女儿欢喜,我也欢喜,全家欢喜。
人活着,总是时时遇到困难,但每一次困难总是伴随着收获;人活着,也总是感觉辛苦劳累,但任何的血汗都不会白流,时间终会给辛苦付出的人一个说法。
养孩子难,多养一个孩子更难, 可是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为什么唯独如今,唯独中国, 这件关于自然生育的事情,就变得这么难了呢? 不知道是困难实在太大,还是克服困难的心不够坚决,也或许,是"目标"缺乏一定程度的诱惑力。 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最近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面有一个故事,感人泪下。有一个因不孕症离婚的女人,和一个有夫之妇在一起,却意外怀孕了,这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可以当妈的机会,却是这样一个尴尬两难的境地,要,还是不要?她写信给解忧杂货店的雄治爷爷寻找答案,当然,结果是这个妈妈生下了孩子。那么,雄治爷爷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呢?
"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让生下来的孩子得到幸福。即使父母双全,也未必代表孩子一定能够幸福。如果无法做到为了孩子的幸福,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的心理准备,即使有丈夫在身边,也最好不要生下孩子。 "
我非常喜欢答案里的这一句"为了孩子的幸福,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的心理准备。" 这条信念适用于第一个、第二个、第N个孩子,也是所有妈妈都可以借鉴和铭记的。
可能,我今天写得都是鸡汤,汤喝完了,应该也有点肉。关于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我仍旧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可以明确一点的是,这虽然是夫妻两个人的决定,但更多的是妈妈的信心和决定,还有,虽然不能明确给出答案,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有一个不能再生的准则:
不能为挽救婚姻而生。(以为多生一个,可以拉近夫妻关系,事实不会圆满,只会令自己更加身陷囹圄)。
不能为了要一个男孩而再生( 即便心存生一个男孩的愿望,也别用人为的方法去实现。)
孩子无法和自己在一起生活,不能再生。 ( 母亲和孩子分离,太痛苦。)
不喜欢孩子,第一个小孩还没琢磨透的,不能再生。
无法使第一次孩子快乐的,不能再生。
那么除了以上,可能最关键的就是钱的因素了,这实在无法有个衡量的标准,每个人的养娃标准都不一样,只能谁家的经谁念了。 有的妈妈条件十分具备,却缺乏信心,我只想说:只有做了,才会有方法,每天在想,永远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你有一个梦想,却迟迟没有行动,到最后,也就是想想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