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道德经》的大部分读者都不用治理国家,我们更关注的,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智慧。如果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企者不立”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拔高自己,不要装模作样、弄虚作假,也不要虚张声势,就算你能骗得了一时,得到一些机遇,也终究会失败。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作秀。靠作秀得来的东西,一旦你不再作秀,露出真实面目,就会马上离开你。在修道上,作秀就是模仿一些外相上的东西,比如姿态、神情、话语等等,而没有真实的内证功德。
我在《无死的金刚心》中提到过一个叫卢伊巴的人,他跟释迦牟尼有点像,出家前也是一位王子。他的父母为了留住他,不让他出家,用黄金镣铐把他锁了起来,但是他挣脱了镣铐,还把黄金镣铐送给了别人,自己出家了。古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古印度有很多小国家,那时的一个国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市,甚至一个县,非常小。按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甚至不是国家,而是一个又一个部落。有些部落大一些,有些部落小一些,有些部落比较富有,有些部落比较贫穷。但是,当时的印度把这些部落叫作国家,把部落的领导人叫作国王,领导人的儿子则是王子,被作为下一任国王来培养的王子叫王储。卢伊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他天生器宇不凡,相貌非常庄严,很多人都很喜欢他,经常供给他美食。因为在王族里长大,又是众望所归要成为国王、治理国家的人,卢伊巴本身就有傲慢心,而且他能放下这一切出家,做个一无所有的比丘,这本身就很了不起,再加上出家之后有那么多人敬畏他,他就产生了自己修得很好的错觉,整天端个修道者的架子,这也是“企者”。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空行母,空行母告诉他,你虽然品质很好,修得也很好,但是你还有分别心。如果不破除这个分别心,你的修行就是在作秀,所以你得不了道——空行母的原话很长,这只是大概意思,如果你想知道空行母具体说了什么,可以去看《无死的金刚心》,里面还有很多道歌,也是关于如何修道的——空行母还指出了卢伊巴心中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你一直在作秀,有人的时候,你秀给别人看;没人的时候,你就秀给自己看。她说,修行的本质,其实是消除分别心,消除自己心里那些作秀的东西,否则你就不可能修成。换了其他虚荣心很重的人,可能一听这些话就火了。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大臣就是因为说了不顺耳的话,被皇帝给杀了,但卢伊巴很有智慧,他立刻明白,空行母说的是对的。于是,他为了消除自己的分别心,专门吃当时人们觉得最恶心的食物——鱼肠。最后,卢伊巴成功了,青史留名。要知道,德行、修养、内证功德达不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即使能装出大师的样子,也装不了一辈子。
很多人就是在这里摔跤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那么多的气功大师,那时,他们是多么高深莫测,多么神乎其神啊,但今天,他们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世界不关心他们的现状,即使偶尔有人提起他们,也只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笑话而已。所以,做人和治国一样,都需要脚踏实地,需要洗去一些东西。我们要向卢伊巴学习。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贰辑 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