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跟一个热点,基本上都要找一个能站住脚的角度,但这角度大多情况下容不得我选择,若这篇文章是骂俞敏洪,阅读量不会差,反之掉粉。前辈也提醒道,“你不要尝试挑战大多数人,不然你也会被骂得体无完肤。”
我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不挑战大多数人,那我能不能让大多数人引发思考,于是我勉强从其他角度去聊,聊聊这时代彼此的声音是否都因尖锐而破音。
“尖锐”是这时代的标签,因为不尖锐显得很难生存。氛围如此,行业风气也是如此,文章不特别则平庸,视频不出彩则淘汰。21世纪早告别曾无法摆脱的三件事,“饥荒”、“瘟疫”、“战争”,所有人自然而然对个性提出要求,这要求一年比一年高,目的是要把自己磨得足够尖锐锋利,然后与众不同吸引别人,吸引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即便赚不了钱也要朝这方向走,因为大环境的客观原因,就像我妈曾经觉得移动支付不靠谱,可如今走到哪里都是“扫一扫”,很自然被驯化。
但关于“尖锐”这东西,一直往下走只会从剑走偏锋变成难以自冾。我没见过一个特别尖锐个性的人比我们村里邋里邋遢的老头发自内心愉悦,反而现今离婚的人和单身的人都越来越多。因为过分的个性容易招惹冷眼、漠视、唾骂——
长得好看的女人若穿得暴露给人第一印象就是骚。
开着过百万车的小伙子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富二代。
每个人的心胸在追求个性的年代都比以前狭窄,动不动就喜欢骂,骂人用词也非常刺耳,似乎都知道彼此心里有一层不容易破的膜,所以骂人总要骂到根性上,若骂你不痛就改口骂你家人,反正就想看你痛苦道歉的一面,于是这成了现今很普遍的一种“病”。
回到俞敏洪这次发言上,我也觉得他确实忽视客观而一味表达主观。即便“表达”本身是一件可以很主观的事,可表达一旦牵涉“国家”就容易变味,众所周知我们都极其爱国。俞敏洪也是公众人物,所以完全自我表达他需要谨慎,甚至自我表达对他而言是件很奢侈的事。
但我也不觉得一味骂俞敏洪的人都全对,其实稍微一想生活上确实不少男性的世界观因女性的观点而改变——
上学的时候男生们都主动学写诗、学吉他、街舞,因为女生们好这个,包括眼下若和女生买一起衣服,最后选的衣服颜色、类型大部分都征求女生意见乃至顺从女性的角度下单,不少男生的衣柜都存在粉色系的上衣。
所以这次的冲突大概是双方表达形式上的碰撞,在哲学上称为主体间事实发起冲突,就像一个LV包包成本130元,不少人觉得卖几千元也没问题,可在我眼里还觉得是骗钱,然后这样一来会存在一种若违背大部分人认知的事情就是错,即便事情本身不分对错。所以这次风波,不难猜测网友们会胜出,类似08年王石捐款事件——万科表示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规定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想让慈善成为负担(当时马云只捐了1块钱),舆论风波后万科还是认怂——可这样的胜利真具备意义上的胜利?还是仅仅网络言语的尖锐覆盖另一种尖锐罢了,因为太多人互相围堵一件事,以致所有人都看不清方向。
而且在我看来俞敏洪这事本是一句五六年前我曾看过的一句话——“男性可以改变世界,但女性能够改变男性的世界观。”很简单、很容易懂,但五六年后信息复杂化后一切都变味了,他的表达也因时代而变味,网友们思考方式也是如此——“歧视女性不能改变世界”,“直男癌观点,不公平看待女性。”
还有当下的人越来越难承受无聊,不看一天手机就难受,隔一段时间没热点就过得煎熬,似乎每天都需要在高歌猛进的狂欢中度过,即便一张很普通吃热狗的图也会铺天盖地做成不同的版本。
所以现今要把一句话说得完全滴水不漏变得很难,人与人之间的包容性越来越低,信息的发达也让人文繁衍或迭代出更多的版本,这过程会伴随更多的误会、吐槽、唾骂。对于所有稍微负面的东西彼此都惯性恶评,因为恶评能够迅速获取优越感,在压力极大的社会环境里人们都急切需要优越感自我暗示不糟糕、不卑微。
我想往后若有一句话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这句话肯定还是聊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