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讲:“富贵,每一个人渴望,但是如果不是用正道的方式获得,也不能处于富贵;贫贱,每一个人都厌恶,但是如果不是用正道的方式摆脱,也不能真正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那还能有君子之名吗?君子在吃饭时从始至终不会作出违背仁德的事情,在紧急和颠沛的日子里都跟吃饭时一样。”
对于富贵的渴望与追求,对于贫贱的厌恶和摆脱,是人的本能使然。富贵不仅意味着拥有美味的饭食、舒适的住处和便捷的交通工具,还包括更容易的性需求的满足,甚至富贵让人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赢得社会的尊重,这些人的从身体到精神上的满足都是人处于贫贱时没有机会获得的,故从人的本能需求出发,追求富贵并摆脱贫贱,符合人往高处走的社会性格。
孔子虽然承认人的本能欲求,但是他却强调富贵必须取之以道,否则人虽居富贵却不处富贵,人离贫贱却不离贫贱。所谓取之以道,便是不违仁,就是符合仁德的精神。以仁德的方式获得的富贵,用之心安理得,也不生失去它的恐惧心,即使失之也淡然自若。不以仁德的方式虽获得了的富贵,用之则惶惶不可终日,内心充满对于可能被剥夺的恐惧感。
仁德的方式是勤劳、正直、智慧和勇敢。不仁德的方式诈骗、偷盗和贪腐。仁德的方式从自身努力出发,而不仁德的方式则多为剥夺他人。
吃饭是人生间最简单自然的事情,孔子讲,如果有不违仁的精神,在紧急和颠沛时刻人也便如吃饭一样做到不违仁。
一个有仁德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处之泰然,来源于其内心仁心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