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自华读书会”发起征稿后,陆续收到了老师们的几篇美文,《人生三大境界》《柳花无言杨花飞》《跟孔子学做老师》《再读<侍坐>》有感等,或谈人生感悟,或充满理趣,讲从教态度,或有独到见地。这几篇文章有个共性,那就是善于引经据典,文化特色、文学气息十分浓厚,被推到学校公众号后,不管从构思到措辞,还是从谋篇到主题,都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令人赞叹不已,充分展现了几位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极高写作才能。可是之后其他人的作品迟迟交不上了,感觉挺纳闷。暗自思忖,是不是同事们和我的感觉一样呢?
这几篇文章的发布后,感觉无形中给这次征文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许多老师可能感觉自己的作品难以企及,平时心中没有储备这么丰富的诗词歌赋,也不懂得引经据典,自愧不如,故而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甚者放弃。
其实,让我说,这些顾虑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这种高雅的文学作品是少数,而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作品还是多得多。从读者的阅读口味上说,高雅的作品如同山珍海味,通俗的作品好似青菜萝卜,山珍海味的固然好吃,但是天天吃胃会抗议,偶尔改善,调剂一下还可;长时间适合胃的还是蔬菜米饭。公众号中《学看花》就不错,语言清新活泼,如同大餐过后的水果。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当年写诗力求“老妪能解”,用语质朴自然,直白如话,通俗易懂,正因如此,他的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妇孺能诵。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作品语言不也是质朴自然吗?人与人的生长环境不同,认知不同,能力不同,写出的文章风格自然迥异。如果有能力当大厨,烹制大餐固然好,如果不能,想办法把一日三餐的家常菜烧出色香味俱佳也很好啊!
所以说,我们写文章不必太讲究读了多少篇文言文,背了多少首古诗词,积累了多少华丽的辞藻。我认为如果写一件事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一个人能把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刻画出来;写理趣文章,能把道理讲的透彻;写情感类的能写的情真意切就好,写感悟类的能充分写出自己的认知。当然,平时的确的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多积累,逐渐提高,时间久了也会写出极具文采的作品。
很多人写文章不敢给别人读,怕被人嘲笑写的幼稚,写的不好,这种认识也不对。如果别人读了都说好,连你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写的到底好不好了;相反,应该主动给人读,诚恳的聆听建议或意见,好的地方继续精进,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慢慢的自己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所以,行动起来,放开手写吧!用屠呦呦先生的那句获奖感言“你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等你种的草郁郁葱葱时,你心中的那匹马自然就来了。日积月累,再套用一下文词,这时候你不仅《下里巴人》写的好,《阳春白雪》也可以了。
其实,写作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不清楚《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为何物,问问度娘,又涨知识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