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篇文章讲述的时候信息稀缺,观点让人感受是比较悲观的。
从我的角度来说,只是想呈现一个外在的客观事实,事实可能存在偏颇,但是一定是不带感情色彩的。
今天换个思维,从个人内在的角度出发,寻找广阔视野的思维习惯,以积极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
注意力稀缺是内在的。
信息稀缺是外在的。
忙于工作和生活,没有进行学习和获取信息,时间管理无效,这是个人的注意力稀缺。
省内盈利前一千名的企业排名无法获知,这是某种信息稀缺。
信息稀缺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但是注意力稀缺是有办法调整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是这么描述注意力稀缺的: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这本书中,将人的注意力比喻成一个固定大小的管道,当管道被某项任务或者事情专注的占用,就会成为管道的负担,因而丧失其他的。
虽然此书有将现象做了描述和分析,并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于我看来,在另外一书中给出了一定的改善稀缺的思维和方式。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 史蒂芬 ·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中,将人的时间和精力大体分为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的事物,有些能够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畴,可以被掌控的则称之为影响圈。
明星的八卦不在个人的关注圈内,但不在绝大多数人影响圈内。
关注圈一般会大于影响圈;但是对于部分特殊群体,有影响圈大于关注圈的情况。
人焦虑的情绪多来自于关注圈之内,而又无力改变的,欲为而无力为,欲得而无所得。
需要从内而外的塑造自己的人,将注意力的管道集中放到影响圈内,并逐渐扩大影响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这答案看起来很简单,但非常有效,极简的才是本质的,复杂的理论也许只是无法找到行之有效办法的一种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