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讲到作者在曾经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自己学习广告策划的时候,下载了2万份创意,收集了大量的经典文案背诵抄写,最后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位读者也想这么干,但作者说,因为时代不一样了,要求也变了,这样盲目的模仿是不可取的。
“要记住,几乎所有的道理,都是有背景和限制条件的。”
我们经常会在看到别人的一些成功经历之后,热血沸腾,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但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基本上都会无疾而终。
这个我有很强烈的体会,之前在我准备考研的时候,在知乎上搜索了很多高赞的回答,无一不是每天8小时以上,高效率运转,让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可以效仿。
但真的去实践的时候才发现,学习了一两个小时,动力就不足了,看了别人的分享以为考上研还是比较容易的,自己尝试的时候,发现做不到,就陷入了无助和自我怀疑,现在想起来是因为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
到如今看到别人分享的写作的经验,也要警醒自己好好思考,每个人所处的背景不一样,所以更应该想清楚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在他自己的背景下的。
读书也是如此,结合自己的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别人总结出来的读书笔记,将有感触的文章收集起来,以为这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花了时间去阅读,其实,但到头来什么收获也没有,和别人讨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只是不消化吸收的问题,我之前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每次选书之前都会看豆瓣的评论,看到一些差评后就失去了对这本书的兴趣,让我错失了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书。
之前看圆桌派的时候就很有体会,评价一本书好不好,要看对现在的自己是否有用,如果从书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好的,每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别人的体会终究不是自己的。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一个最坏的时代,上网如此的方便,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每天被成千上万的信息包裹着,人们却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很多人说看了很多书,什么都记不住?
从单纯的信息到自己的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但大家往往忽视了这个过程。
一切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经过了思考的沉淀,才能将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所以不要再对自己说“我也可以”,而是多问问自己“我该如何做到”“我该如何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是我个人平时看到一些文章的杂感,欢迎大家跟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