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是我领学生学吟诵的第一首诗。假期里学吟诵的时候,记得说是近体诗节奏点上的字是平声的要拖音,可是听这首诗的读诵录音,节奏点上的平声并没有都拖音,特别是每句的第二个位置上的字,不过吟诵就不一样了,节奏点上是平声的都按规定拖音了,我怀疑我是记错了,老师说的节奏点上的平声,拖音应该只说的是吟诵而不包括读诵。这样的话古诗该怎样读诵,我还是需要再找相关资料学一学,以求弄明白些。
看到这首诗的赏析中说,这首诗押的是“ai”韵,我这才发现这首诗的韵脚是“开、来、梅、催”,于是突然感觉这首诗应该不是近体诗,说的是近体诗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啊,这首诗中间这不是换了韵了吗!可是赏析的最后却又说“这首诗四联八句形式整齐,声韵和谐,堪称五律的典范”,我就纳闷了。我把我的疑问发到群里面去请教老师们,有的老师说他们在古代可能属于一个韵,我则根据赏析中的“初唐诗人苏味道大力创作近体诗”猜测可能近体诗刚开始创建的时候押韵没那么么规范。而群里名为“杨柳”的老师告诉我“在平水韵中它们都是上平十灰韵,读《声律启蒙》就知道了”,看到这里我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是自己太孤陋寡闻、知识太浅薄了。
回来之后我上网查了什么是平水韵,和它的上平十灰韵,知道了“‘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而上平十灰韵包括“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这些字。到这里我才第一次知道“ai”和“ei”确实是同一个韵部。
就算网上查到了,暂时解决了一点疑问,可我对韵的知识可以说还是连点皮毛也没有,不过,这次质疑却打开了我需要学知识的又一扇窗口。读书群里领读的朱老师说读完《世说新语》就读《声律启蒙》,很期盼早点读到《声律启蒙》,好能多学点声律知识。
我们常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来鼓励学生学习要学会质疑,要多质疑,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