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行走在城市空间,有熟悉的家园,也有陌生的场景。我们也每天都在感受着这些空间,或强烈,或细微。然而,深刻地体会空间还得用心细细地去感知,这就是我想说的空间微感知。
一条简易的石子小路,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便利性,起到较大的可达效果。这是一段由行人自己走出来的小径,设计图纸上或许会由于它的线型不够优美而将它放弃,但实际上,这条小路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喜欢走捷径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本能,就像光线都有“光程最短原理”。
通往新食堂与宿舍的小径
没有高差的人行道与车行道,容易导致路权混乱。停车空间的缺失、沿路停车的便捷性,太容易造成这种局面。
建规楼南门的路面停车
相反,有竖向高差界定的人行空间,容易给人安全感。通往食堂的道路原为人车共行,行人觉得不安全,车辆行驶也缺少一个道路边界。通过改造,增加了人行道,人行车行空间立马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略为不足的是,受到地形限制部分地段人行道过窄,但有还是胜过无。
新增的人行道
道路越宽,需要的安全保障性越高。所以,适度的绿化隔离带起到了无比关键的作用。迎宾大道行人道的绿化三年前还是一片荒草,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已葱葱郁郁,成为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一道赏心悦目的绿墙。
校园外迎宾东路人行道
中轴线步道既是交通通道,也是景观空间格局的划分量尺。一方面疏解人行交通,另一方面组织景观空间。其宽度、曲折形式、路面铺砖等都是可以考究的设计要素。通过观察行人行走习惯,行人更习惯走东外侧相对窄(约2.5米)的人行通道,当外侧通道较为拥挤时才选择更宽的内侧通道(约4米)。外侧通道有较为宜人的行走尺度,两旁皆有乔木绿化,形成了一定的围合空间。
校园人行中轴(东外侧)
校园人行中轴(东内侧)
道路,包括沿线道路景观,需要紧密契合周边环境。校园人行中轴西外侧濒临青山湖,一颗意外枯死的柳树,无意中为观赏青山湖打开了一片天地。
校园人行中轴(西外侧)
湖畔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