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学校体育特色(一校一品)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第5期“消息报道”)已经过去四年多,“一校一品”活动得到广泛的推广。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在和一线体育老师的座谈交流中,提出了在开展“一校一品”的同时,不能够忽视“一人一品”建设,王教授认为“一人一品”比“一校一品”更实在。通过这些年的实践,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一、“一人一品”:“强枝独秀”,学校特色体育建设的风景线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一校一品”活动的开展时指出:“我们之所以强调进行教学改革,推出‘一校一品’,其实是为了关注青少年体育健康整体下滑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陆续介绍了不少学校开展“一校一品”的优秀案例,其中介绍得比较早的是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学校体育“一校一品”建设(2014年第6期),“三大球”及彩旗操、韵律操等40多种“一校一品”项目进学校、进课堂、进操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文中介绍的武术项目“一校一品”,在“整个学校想找一个戴眼镜的孩子都那么难”。可见在当下青少年近视率亟需防控的背景下,这样的“一校一品”具有多么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提出从校园足球入手,抓“一校一品”活动的开展。截至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达24126所,几乎快形成“一国一品”的架势。虽然“一校一品”没有强制性,但争取“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的认定命名已经暗中成为各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努力目标。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立,有效地推进了全国实施“一校一品”。这必将是一株“强枝”,通过努力,注定会“秀”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独特风景。而没有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校,就是要借鉴开展校园足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学习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取得的经验,依据师资特点、地域资源、文化传统等,自主规划、创建有影响、具长效性的体育品牌活动项目。比如积极响应“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创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等。
二、“一校多品”:“百花齐放”,为“一校一品”推波助澜
如果说开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一校一品”可借鉴的模板,那么“一校多品”则是在“一校一品”基础上的提升。有专家学者提出“一校一品”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学生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在“研讨会”上,王登峰司长指出,实施校园足球的特色学校,或者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应该实施“一校多品”。
运动项目不计其数,运动技能千差万别。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体育教学目标开展,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因此,从骨骼学、肌肉学等角度看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青少年体质需要全身协调、均衡地发展,不能够单纯从兴趣出发、从“一品”出发。体育教学内容要注意“全面性”,要考虑到上下肢的项目、不同运动技能、不同身体素质的合理搭配。从实现体育迁移价值的视域,“一校多品”更能够百花齐放、多方位实施体育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
比如,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能够踢好足球的同时,乒乓球、篮球等也有一帮粉丝和特长生,岂不是锦上添花?王登峰司长提出的2050年“开出100个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也充分说明了“一校多品”是学校特色体育建设的目标,符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无疑是促进熟练掌握一、两门运动技能、改善学生体质的一个有效策略。
三、“一人一品”:成就“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是真正的体育特色教育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参与的师生名单里。要做到100%的学生都成为名单里的人,需要不断的努力,而且还面临着各水平段的学习衔接问题,即保持运动项目的持续学习力。学生体质基础、兴趣爱好、运动天赋等差异决定了“一人一品”更易实施,更实在。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体育工作讲究有实效的全人教育。“一人一品”的名单一一对应着所有人,包括体育老师,甚至全体教职工。为了“一校一品”不能够“丢卒保车”,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象,忽略了多数人、少数人、个别人,都是有缺陷的体育教育;同时要避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毛振明教授所指的特色教育“简单游戏化”;更不能为了一个“特色”称谓而一时地去搞“特色”。
王宗平教授认为,“一人一品”更实在,更贴近人的个体特征,更容易发展“一个人”的动商。“一校一品”基本上是一个长线的规划和固定的格式;“一校多品”可以推波助澜,让“一校一品”的浪潮掀得更高;“一人一品”则是那一朵朵微小的浪花,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没有了“一人一品”,也就弄丢了特色体育。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长期彰显着学校体育工作的特色面貌;而在“一个人”不同的学习阶段,“一人一品”则可以随之“进化”、“改良”,直至熟练掌握适合的体育技能,让体育锻炼成为生活常态。
无论什么样的提法和做法,都是朝着一个目标——不断改善青少年体质。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