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风采》 这部电影是根据澳大利亚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大卫如何从一个音乐神童,到精神病患者,最终又重新登上舞台的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影片中对大卫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父亲-皮特,他一方面“煞费苦心”的培养大卫,另外一方面,却“不依不饶”的摧毁着他深爱的儿子。他总是重复他小的时候,父亲时如何将他心爱的小提琴砸碎,被他的父亲狠狠教训的故事。而他也成功的在大卫身上复制了他父亲的行为,他对大卫的爱,走向了专横和控制的地步,使得他的他的家庭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第一次成功阻挠大卫前往美国进修音乐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大卫,我的儿子,你不该恨你的父亲,人生很残酷,但是音乐,音乐是你一生的朋友,其他事情会让你失望,最后每件事都会让你失望,别恨我,大卫。人生好残酷,不过你得求生存,你得求生存。 他让大卫重复他的话,大卫说:“”你得求生存,爸爸,你得求生存“”皮特接着说,“”大卫,没有人像我这么爱你。你谁都不能信任,我会永远在你身边。我会永远在你身边,一直到永远。“”大卫重复着,“一直到永远,爸爸。”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皮特的信念就是,坚信人生是残酷的,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敌意的,必须要生存下来,家人是最值得信任的。 这种信念来自于他作为一位波兰裔的犹太人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生经历,这种信念已经形成了了他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显然,这样的信念让他从中得到了他要的安全感和诊视的家人陪伴,因此他会不断的强调大卫是一个幸运的男孩儿,因为他的对比对象都是他脑海中那个挥之不去的自己。 而在大卫的一生中,他生活的环境跟他父亲所处的大屠杀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父亲的信念在大卫的求学生涯和生活中完全不奏效,对大卫反而成了一种抑制和巨大的破坏力。 但是皮特还是要一意孤行的将自己的信念传递给儿子,看到儿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他认为儿子背叛的是他的爱。
当大卫获得了英国皇家学院的奖学金并得到了去伦敦的学习机会时,皮特看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边向大卫拳加脚踢,边口口声声的说:“你以为你能为所欲为吗?我是你的父亲,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一切!你这冷酷无情的孩子,你真蠢!”, 当大卫坚持说:“我长大了,我能为自己做主。” 这次皮特使出了他的杀手锏,他威胁说:“如果你要走,你就不许再回家,你将不再是我的儿子,你的姐妹们将失去兄弟,你想要这样吗?你想毁掉这个家吗?”皮特抱住他的儿子说:“大卫,如果你爱我,你就别说这些胡话,你不能出门,大卫,如果你走了,你将终生受到惩罚,我的儿子,别走!”。大卫这次听从了他内心的声音,去了伦敦。 皮特烧毁了他一直珍藏的儿子的所有新闻简报,他们的关系就此决裂了,他口中的家庭毁灭实现了,不过不是大卫一手造成的,而是他自己亲手做到的,他是自我预言的实现者。 他原本可以为他的儿子的天赋和幸运再加一把力,可是他没有,他用尽力气去阻挠儿子自己的追求。因为他坚信他的行为才是在保护大卫。他以为对大卫的好,并非是大卫想要的好,他破碎的音乐梦在大卫身上即将实现的时候,他却要用他的信念去抑制大卫的追求。事实上,他也是他信念的受害者,因为他的信念直接指导他的行为,而且他自己看不到自己行为的残忍性。
这样的父子冲突主题,其实并不陌生,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财产,假如孩子违抗了他们的心愿,就是对父母的背叛,他们把孩子逼向墙角,用爱的名义绑架着孩子,这是多么扭曲的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听话,唯命是从成了一种爱的表达,如果孩子不顺从,就是不爱,就要带着愧疚和自责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为什么,一个个父母要这样扼杀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在爱自己还是爱孩子。这样的爱,只能让孩子不知所措,活在不能爱,无法爱和愧对父母的阴影之中。
当大卫在伦敦的一次比赛中演奏了父亲最希望他演奏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时,他其实是弹给他深爱的父亲听,影片通过他大汗淋漓的演奏画面,展现了他意识中想要展现风采和潜意识中害怕赢得比赛而毁掉家庭的相互斗争。因为他每一次的绽放,都会受到父亲的暴力抑制,这样的内心纠结在他弹到最后一个音符时,突破的他所能承受的精神极限,他晕倒了,醒来时,已经精神不正常了。
仔细想想,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大卫,也有很多大卫父亲这样的人,无数个大卫还没疯,但是没有一个大卫是快乐的,他们终其一生都要做给父母看,父母的一个眼神,父母的骄傲与否成了无数个大卫的生存目标,大卫最后看似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并在爱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登上舞台。尽管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但是我们不会轻易羡慕他的人生,因为他为他的人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