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在微信朋友圈阅读了“芹菜园读书社”分享的学习日志后,我在微信评论区写到:跟着王老师学方法、提能力、塑品格。期待有机会再听王老师上课。
今天在“芹菜园读书社”分享的学习日志中,我读到洛阳师院外国语学院丁老师的互动性反思问题。我萌生了蹭课的想法。犹豫再三,我给王老师发了一条微信,没想到愿望实现了!
中午吃饭时,我和女儿聊天:
“你努力努力,今年去河师大上学吧?报考英语系,跟着王老师,将来也当一名英语老师!”
“我不想当老师。王老师是你的偶像,你让我去替你实现你的梦想?”孩子马上拒绝了我。
我又试着问了一句:“那你报考新乡医学院吧?”
她说:“为啥?那儿也有你的偶像?”
我笑了:“没有。这样的话我可以去新乡看你,也去看王老师。”
女儿也笑了:“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榜样。你这个偶像还真好!”
14:20,我收到王老师发来的进入网络课堂的邀请码。进入课堂直播间的瞬间,听到王老师说:“同学们,下午好!”刹那间,我竟然泪奔……
【两个半小时的“腾讯会议”授课】
听完王老师的讲座,我脑海中出现一个词:模范。每每想到王老师,我就联想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她是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学生,不仅是专业上,更是生活中;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提升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能力和素养。润物细无声。
(一)生活上的模范
王老师上周是用QQ上课。为了提高授课效果,今天上午十点,她开始摸索如何用腾讯会议上直播课。我在想:一个大学教授,需要这样细致地考虑学生有没有收获吗?可这就是她,一位真正的师者——学生在她心里是第一。
开课第一句,她说:“我的操作还不太熟练,如有失误,请你们原谅哈!感谢你们的热情和配合!现在大家如果能清晰地听到我的声音,请回复1。”之后不经意说“I 'm sorry.不好意思,这里的字有点小,因为我不想把这一页分屏。”
我在想:如果一个老师心中没有学生,会有这样的对话吗?“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系列行动。
王老师先复习了上周的讲课内容,这样不仅激活学生的已知、从已知顺利过渡到新知,还为我这个大白本次的学习搭了一个有效的脚手架!每个小时王老师都会有一个小结,承上启下,完美过渡。她这样做,是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师者范本。讲课期间,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在讨论区的互动,并适时评价学生回复的内容,还会把她讲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用文字呈现在对话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的同时,避免学生的误写、误解。王老师还两次提到"洛阳的赵老师",她不仅关注自己的亲学生,还关注我这个旁听生,我再次泪目……
(二)专业上的模范
王老师专业的精准和高深更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叹为观止。她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对我们的引领更是高屋建瓴、细致入微。我想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学习有一个公式:
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
王老师用行动完美诠释了这个公式,教师素质决定教学质量。她可谓是一个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我们正走在通往完美的路上。
每谈到一个理论,王老师总能列举一系列相关专家的名称和文献,方便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每谈到一些话题,她都会结合将来大家要做的毕业论文选题给出建议,方便大家提前计划选题。每谈到一个难点,她都会列举大量实例,让同学们心中有数、避免误解。
王老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逢战必输;教师要有“带入感”,要尽量走近学生、亲近学生、感知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师生身心进入同一个情境、同频共振。
听课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一线课堂上经常听到的话:今天的单词给我抄5遍!赶紧过来给我背书!你要是再不给我学习,我就给你爸妈打电话!……今天我再次强烈地意识到:老师和学生是统一的、互助的,而不是对立的。重要的是教师要主动找到师生间的平衡点,师生齐心,其利断金!
网上上课的特殊时期,王老师也坚持利用KWL-Log 了解学生的已知、想知和对学习过程的反馈。相比之下,我们一线教师平时习惯于抱怨接手的学生基础差,为学生学不会找理由和借口。我今天再次意识到: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已知为出发点,切忌盲目赶进度;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多元融合是王老师课堂的又一特点。在讲到教育心理学时,她融合了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桑代克、杜威等国际著名学者的理论,并讲述了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思想概述。我之前一直喜欢读一些案例性书籍,感觉能直接照搬,比较容易理解和应用。今天王老师的课却让我自觉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我意识到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后,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事半功倍。
王老师说: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知道,因此我们无需盲目地帮助学生应对未来。The best way to prepare for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王老师的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是的,未来不是等来的、也不该被动应对,未来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努力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通,要尽量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去调整、转换、挖掘、重组、解读我们的教材,开发出“生本课程”,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体验,只要学生能自主自发地走进来、坐下来、静下心、听进去、用起来,才会真正有收获。
王老师说:一个好老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资源素养。现在社会信息爆炸,教师一定要具备对有效信息的收集、筛选、整合和二度开发。教师要拥有“大资源意识”,而不是狭隘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和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才是资源。大资源意识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真实生活环境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言一行等都是资源,利用这样的资源开展教学设计,会更加有效地践行“课堂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王老师不仅是这样的好老师,还在培养一批批这样的好老师。
If your actions inspire others to dream more, learn more, do more and become more, you are a leader. 王老师就是这样的 super l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