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一部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一个不一样的现实观,在今年的影视市场,我们都在讲求着“现实主义”,那么这部来自于黎巴嫩的电影《何以为家》完全是现实中的现实。
该片最让人受到震撼的并不是其中的剧情,而是在片尾的时候赞恩那个带着笑容纯真的笑容,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拷问,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孩子的成长,似乎都离不开“原生”,没错,“原生”这个词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在这部电影中,“原生”的确是有些残酷了。
至于剧情方面,暂时不做任何的解释,这种经典电影还是自己去体会比较好。《何以为家》观影之后,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父母,也会成为子女,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下,我们不会像赞恩那样,毕竟黎巴嫩对于大家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太平。
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能造就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家庭暴力、不负责任、视自己的子女为生活的筹码?这些元素的出现让这部电影走上了一个高潮。赞恩的父母对他家庭暴力这点,的确是让人泪目,毕竟这样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是我们自身。正如在片中赞恩提到的“要起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生下他来?”这是一句来自良心的拷问,那么在现实身边,不喜欢孩子、家庭暴力、打骂孩子,那么父母又为什么要生下来呢?
没错,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作为赞恩小小的内心受到的伤害,更是这种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害,这就是原生最纯正的伤害。小孩子的内心教育在这几年越来越重要,小时候的悲剧会导致内心的扭曲,更会导致无法预计的后果出现,正如我们看到的青少年犯罪中,鲜活的案例足以说明一切了。在《何以为家》中,即便父母双全,即便姐妹弟弟都在,但是这种没有爱的家庭中,延伸出来的只是悲剧。
要说错在于父母?其实也是正确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父母有大多数是没有太多的文化,就如片中赞恩的父母是一样的,总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是父母生的,父母便是有一种优越感,孩子无时无刻都要服从自己的安排,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何以为家》哪里才是家?这是全片拷问我们的一个问题,看着年仅12岁的赞恩,有值得我们去学习是,这么小的赞恩学会了赚钱、学会了家务、干重活,但,也有弊端,那就是说谎……这足以说明如今现实中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蜜罐”教育永远是让孩子失去了飞向天空的翅膀,被宠大的孩子会有一颗自力更生的心吗?或者是,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吗?赞恩的坚强和能干,是我们在片中唯一钦佩这个小孩的地方,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童年,这个时候,究竟在做什么?
“原生”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它总是需要一个爆发点,这部电影中的爆发点就是赞恩的妹妹由于父母的愚昧无知而导致早早离世,这让小小的赞恩突破了内心的底线,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 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 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
12岁的他,在众目睽睽下,状告了自己的父母。一个不甘于现实的孩子,他的内心更是压着火,有父母对他的打骂、有现实生活的磨砺、种种压力下,谁都会爆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就是道理了。
或许现在还在用棍棒教育孩子的家长应该反思,或许现在还在与父母置气……花父母钱的子女也应该反思……给予的终究不会永远给予,失去的达到一定质变后总会失去。家庭教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何以为家》有爱的一部电影,却也是有伤的一部电影。
“家”原本是温暖的港湾,在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却是“原生家庭”和“大环境”下延伸的悲剧,环境影响人,这句话一点都没错,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人关注,正如我们的主人公赞恩·阿尔·拉菲亚一样,只希望这悲惨的童年,成为终究的回忆,只希望未来的他,过的“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