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镜无知,常云天践行。
可致可合一,或阴或择晴。
“致良知”是阳明学说比较重要的思想,同时“知行合一”也是“格物致知”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知行合一”的“知”和“行”为一体。就像硬币的两面,或者更形象地说:人照镜子,人在镜子外面,影在镜子里面,镜子里面和镜子外面是同时发生的。
“知行合一”的“知”是“外界良知”和“外界逆知”总和。进一步理解:首先是心之本体接收到“外界知”信号,其次是心之本体决策运行“天然良知”或“天然逆知”,从心之本体接收到“外界知”,再激发“天然知”这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当接收到“外界良知”时,心之本体可以顺其自然地运行“天然良知”,堆积“天然良知”的厚度。如:一本书里面的观点非常积极,能够启发正向思维,我们就会把其关键的思想和方法放在记忆层或思维层,根据书里提到的案例以及我们生活的经历进行模拟,最后再实践几次,那么这种“外界良知”就可以穿透记忆和思维层,直接增加我们“天然良知”的厚度了,或者说增强“天然良知”的信号发射力量;当接收的是“外界逆知”的时候,需要心之本体运行“天然良知”。将“外界逆知”隔断在心之本体之外,避免其增强“天然逆知”的信号强度。如:当我们接收到其他人传递给我们的恨意、威胁、轻看等多重“外界逆知”后,我们可以用心之本体隔断它们,再由心之本体直接运行“天然良知”;或者选择接收它们,进而心之本体就会运行“天然逆知”,即形成了负向的“知行合一”,心里会感到不舒服。此时我们想要完好解决问题的话,就拨开停留在思维层面的“外界逆知”,再由心之本体运行“天然良知”,形成正向的“知行合一”。
大部分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学习知识去实践。为了更形象生动的理解,我们结合阳明先生说的“知行”一体,再结合具体的外部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知行合一”和“知行践合一”。因为有的“知行”只需要内部合一即可,而有的则需要外部也得合一,那么就理解为“知行践合一”。例如:当心之本体接收到一个“外界知”信号,与此同时,它可以选择执行“天然良知”或者“天然逆知”,但这个被执行的“天然知”不需要外部活动,只需要就在心之本体表层即可,这个时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如被其他人的负面情绪侵入时,内心也会被带动,被其他人正面情绪注入时,也会产生好的情绪。当然,无论是好的、坏的情绪注入,是否是带来好的或者坏的情绪,这是需要心之本体来控制的;当这个被执行的“天然知”需要外部活动时就变成我们定义的“知行践合一”了。如:当有人骂我们,而且很难听,大部分时间,我们心之本体是会执行“天然逆知”的,这时候“天然逆知”就会体现在面部表情上、心跳加速,甚至与其产生肢体摩擦。这是负向的“知行践合一”。如果我们能控制心之本体,拨开骂人者的“逆知”,转化位“天然良知”,那么所践行的就有可能是心如止水、安定的沉默、笑容、离开一会等等。这就是将“逆知”转化为“良知”的正向的“知行践合一”。有一次,我去深圳参加全国计量协会举办的“拉力机培训会议”,下了飞机就去排队乘坐出租车(出租车也排队)。坐上车后,告知司机要去的地方,司机瞬间泄出一堆的负面情绪:说我到的地方太近了、为什么不用滴滴叫快车、他的车排队排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就拉得一个短途。在路上他还发脾气:车时而飞快,时而故意点刹车。他这就是在释放“外界逆知”。我坐在副驾驶上,虽然他做了这些动作,我还是比较淡定,眼睛看着前方,就当没有听到他说话一样。他时不时的看一下我的反应,但我仍然淡定的注视着前方。当他不说话后,我就说:开出租车很辛苦啊,飞机场应该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嘛,适当的要考虑长短途的问题。当然,这只是站在他的立场来缓和一下他的情绪罢了!后来他的情绪慢慢缓和,说:唉,算了,就当我没排这个队。后来他把我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到达目的地的打表费用25元。我下车的时候想了一下,开出租的也不容易,就用手机给他扫了40元,还跟他说一句:兄弟,给你40元,我们大家都不容易,但我们都得加油!他若有反思似的开车走了。
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用多给那15元钱,这也算是给他一点心灵纠正。这个例子中,司机的因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这个结果“外界逆知”刺激他的心之本体表面的“天然逆知”,这就是负向的“知行合一”;再由“天然逆知”激起他狂躁不安的举动,这就形成了负向的“知行践合一”。当他看到我不说话,淡定注视前方后,以及谈及和他同立场、安慰他的话语,他的心之本体接收到我传递过来的“外界良知”,激发他心之本体的“天然良知”,就形成正向的“知行合一”,再由正向的“天然良知”激起他那句话:唉,算了,就当没排这个队。这就是正向的“知行践合一”。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外界良知”都只激发“天然良知”,所有的“外界逆知”都只是激发“天然逆知”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做到,当接收到“外界逆知”时,将其隔断,不让它激发心之本体,或者隔断后激发“天然良知”,后者就是格物致知的作用。如:接收到来自竞争对手的一个“外界良知”,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可能是正向的“知行践合一”,可对于当事者可能会感到有心理差距,进而激发了“天然逆知”,最后形成负向的“知行践合一”,即嫉妒的表现形式。如果当事者能有效格物,将其顺利地激发“天然良知”,如:祝福他、恭喜他,是他努力获得的,万物自有定数等等,那么也就是正向的“知行践合一”了。
由“外界知”到“心之本体”再到“天然知”的过程,也即是“知行合一”,其整个过程没有心里活动及其他外部活动;由“外界知”到“心之本体”到“天然知”,再到有“反应”的这些表现如:心理活动、人体表面及内部器官活动、语言、肢体等活动就是“知行践合一”。
我们大部分人都希望在大部分时间里拥有正向的“知行合一”和正向的“知行践合一”。这是需要我们不断下“苦功夫”的,不断努力地去“致良知”、“格物”和“事上磨”,那么“知行”就会更加笃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