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印象笔记不止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信息大爆炸时代,该怎样高质量地收集信息呢?
收集信息,要怎样处理,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呢?
怎样利用工具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高效呢?
如何能让自己的经历经验记录下来,并可以随时翻阅?
在李参的这本《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统统都可以找到答案。作者不仅教我们怎么用印象笔记,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管理资料的方式,管理我们自己。她不仅把印象笔记当做工具使用到了极致,而且把这种方法融进了自己生活工作的每一个地方。
二 这本书更新了我以往的几个观念。
1、那些作者创作一本书出来,不是因为自己究竟有什么秘籍,而是他们掌握了知识如何收集,灵感的抓取。知道怎样借助工具帮助自己收纳与关注点相关的东西。
2、存储并不等于掌握。存储的东西如果没有被我们消化、吸收,那么和网上的信息并无二致,只有运用了,才能叫作知识。一个信息要加工,经过命名、分类、贴标签,三个步骤。
3、只有把琐碎的东西归整起来了,才能给大脑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思索、连接,而不是简单地存储。把所有的知识流程化、有序化,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4、对纸质资料的电子化,这个功能真的为生活减负不少。作者说,可以把说明书、发票扫描存放,可以为电器建立档案。第一次知道可以这么用。
5、建立个人管理系统和记录人生轨迹这两章,你会看到的印象笔记的超强大功能,仿佛可以把你的整个生活工作,还有整个人生轨迹,都纳入囊中。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要怎么管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思维方式。整个流程下来,给了我一整套的实践操作方法。思路也清晰起来。
三 适合自己的书最重要
读这本书也经历好几个阶段,从不耐烦——打瞌睡——惊喜,最重要的就是,这是不是你的刚需,这适不适合你现在看,这些决定了你的大象能否继续阅读。
刚开始我一看到这么多流程,草草的翻了几页就不想看,据说这是一本好书,所以时不时又会翻翻。慢慢的过了一个星期,觉得自己确实需要用这个工具,这次从头到尾都翻了一下,但是几乎全程瞌睡。上个星期开始上洋葱阅读的“阅读知识库”,小六强力推荐,之前趁着双十一买了会员,这次作业有分类环节,于是开始摸索印象笔记。发现自己的短板,所以捡起这本书来看,边建立分类边看书,越看越起劲。里边到处都是宝,睡意全无。
然后我又回想到自己以前的工作,那么多宝贵的素材,都生生的给浪费了。那时候自己的资料没有及时存档,但多少留了一些,公司也没有完善,以至于我离职那么久,老板还是时不时会问一些材料和联系方式。只是太有限。心里觉得很可惜。
这次不能再错过了。所以说,阅读的时候要是没有兴趣,看不进去,大多数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你没有足够的动力——不是你的刚需。
如果你想看一本书,看不下去,怎么办?
1、可以考虑时不时地翻翻,不要要求太高,混个脸熟先。
2、找一些更入门的书籍看看。或者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和解答。
3、是实用类的书,看下里面有没有简单易行、实用的操作方法,去尝试下,或许会激发你的动力。
4、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每次阅读之前,都提问题,这样对自己有要求,大脑会自动搜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