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篇文章,我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更新专业撰稿之外的各种文章了,它们包括:
游记、书评、影评、情感、经历……甚至一杯咖啡、一块杂粮饼这种细枝末节到极点的文章。
虽然很多文章我从未在公号和朋友圈分享过,理由是——写的真的很差,纯粹练笔,却又花费了时间精力亦得不到成长,另外一个原因便是不吐不快的性格。
是的,就像很多人喜欢把见闻分解成9张照片、再配一段文字,发到朋友圈的举动一样,只是我更加啰嗦又假装不能浪费素材,所以便总是一通长篇大论——很多时候,我写完(吐完)的东西,自己都不会再看第二遍。
我时常控制不住泛滥的灵感,生活像一个素材大爆炸的宇宙,我每天都重复着提炼灵感这件事,虽然只有我自己知道,却真的劳心又费力。
那么,当我被写作这件事牵制住,它到底是兴趣,还是毒瘤呢?
有人说,既然职业是文案撰稿,那么以生活为模板撷取素材,每日练笔是必须的流程,就像刀不磨会生锈,大脑不用就会迟钝。
真的这样吗?我也曾一度这样说服自己。
——至少主流观确实是这样。
我反过来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纯“自我”的文字。
因为我没有价值感、安全感、方向感,因为我穷。
所以当别人可以用更健康的娱乐方式来缓解压力时,我选择文字;当别人有更快捷的方式来排解无助时,我只有文字。
我一度以为自己和文字早已成眷属,但如今看来完全不是,因为我们彼此都没有成长和进步。
文字拯救不了我;我可能也要穷尽一生时间来与文字和解。
2018年下半年,由于遭遇了一场很大的家庭变故,我的生活遭遇到了滑铁卢般的打击,那一刻,我变得异常平静,我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的,我不想去解决任何问题,我奉上了宝贵的时间,用来完成自我的“断舍离”目标,包括物质和精神,而文字在这段时间就成了出现频率最多的“东西“,它陪伴我断舍离,又记录了断舍离。
我把太多时间用来整理文字,记录一点一滴的灵感,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所有的灵感都像垃圾一样,它们占据了我的生活,又不得不去归类整理,直到我意识到,没有灵感横冲乱撞,才是我最想要的精神上的清净和“断舍离”。
朋友们说我的状态还不错,他们把这归功于文字对我的救赎,但是这一切只是表象,我荒废了时间对我的馈赠,这半年我更应该学会“拿起”,而不是“放下”,我应该去找一份工作,而不应该听信建议继续在家写作,我之所以潜意识里想要断舍离,正是因为我有了获取新生的渴望,它比文字本身更重要,是一种强烈的价值感。
所以,如果我能认认真真做一件有价值感,并且能带给我长期安全感的事情或者工作,那么,琐碎的灵感就会自动以完整的形态出现,零碎的写作也不会像狂魔乱舞一样影响我的规划判断。写作成了我掩饰不求上进的替代品,而灵感则是帮凶。
当写作以最合适的状态出现时,它才是美好的。
往后我会对灵感有更高的筛选标准,直到我对自己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问心无愧。
我不会彻底放弃写作,虽然我对写作执念太深,但毕竟身在门外,还有很大的探求空间。我真正需要断舍离的除了过去,还有大脑里随时产生的灵感垃圾。
如果我能够将毒瘤般的琐碎灵感拔除,只留下一个清醒舒朗的大脑,那一天,我终将回归平静、阳光、生机的生活,而这一定比提炼记录灵感,更让人有价值感。
以上,权当2018年的最后一次碎碎念和碎碎念般的总结。
但我只提到灵感、提到写作,至于生活究竟会怎样,我将不再记录,我要将灵感扼制在萌芽状态,也要将属于自己的生活私存起来。
一切,本就简单,你一猜,它便成了谜。
***
文/孔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