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达成的,没有第二条路。只有通过自己的路达到属于你的目的地,获得收获和成就。
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实践是每个人自己的思考、行为、卓有成效、做出贡献及收获成果的过程,也是你的职业,或人生的历程。
实践包括,树立价值观、拥有资源、作出贡献、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选择、发挥长处。
本文不作泛泛的论述。本文以已经是有了一份工作的人群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从他们的视角论述价值观、资源、贡献、人际关系、选择和长处方面可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1.树立价值观
既然我们已经参加了工作,我们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但是在我们今后几十年职业历程里,甚至在一生中,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在职场上,诸多具体行为反映出你的价值观(价值观与行为),例如,争取职位、做出成绩的动机,权衡利弊,学习什么,喜欢什么人,寻找工作乐趣,工作中的偏好,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组织纪律行为,工作成就取向,处理团队关系,胜任角色,挖掘工作乐趣,利他行为,分享行为,划分“份内”、“份外”的行为,对长期发展的迷惑,各种迷惑,等等。
我们的价值观也是一个“活体”,有“生命“的,也是要吐故纳新。当有人说你变了,一定是在价值观上有所变化。不断地接纳、更新、树立我们的价值观,是我们应当积极、持续做的重要的事。
我们身边的人,家长、家人、同事、领导、朋友,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的价值观受单位、社会圈子引导、限制、和提升。
我们的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
如果你在团队良性互动、人际舒适感方面出现问题,在薪资待遇上不如意,缺乏工作乐趣,工作成绩低,贡献小,为“份内”、“份外”事纠结,抱怨升职慢,对学习迷茫,难权衡利弊,不喜欢周边的同事,对长期发展的迷惑,各种迷惑,等等,一定是在价值观上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你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中的行为,与“工作优异”的同事,或朋友交流(也可以来友u道),通过行为找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现代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工作行为、工作绩效有引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你遇到以上问题或烦恼时,问问自己你懂得你所在的企业的组织文化吗?再进一步思考企业的组织文化是“虚设”,还是“货真价实”。还有必要分析一下你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有什么冲突?
我们要学会自我管理,搞清楚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哪些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经常性的行为。
其次,抽出时间参加一些社群圈子,例如,运动俱乐部,领导力社团、自我管理分享会,参加读书会,等等(找找北京有哪些社团)。
参与一些社会公益,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及其价值观。
2.获得资源
对于我们有哪些资源,哪些与我们工作、成长相关的资源,我们自己都清楚吗?或许我们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我们知道缺少资源是一定不能成长为卓越的管理者。
我们拥有个体资源和工作资源。
个体资源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智力的、能力的、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和资本性质的等多种类型。
身体方面的资源包括健康、活力、能量和睡眠;
心理方面的资源包括自我效能、工作态度、工作投入、乐观、自尊、希望、韧性、专注和复原力;
情感方面的资源包括情绪、满足、共情和感激;
智力方面的资源包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知识和经验运用;
能力资源指职业胜任力,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认知(对工作的认知、文化认同)、知识和技能和人际关系);
人格特质:
五种人格特质是: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谨慎性。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人格类型和人格特点:
社会和管理型人格类型与外向性人格特质正相关;研究和艺术型人格类型与开放性人格特质正相关。
人与职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由人格类型、特质、特点决定了。
我们在职业上不开心,在人际关系上有麻烦,一定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类型、特质、特点,这样才能找到出路。
R-现实型,I-研究型,A-艺术型,S-社会型,E-管理型,C-常规型。
R-现实型与I-研究型接近,I-研究型与A-艺术型接近,A-艺术型与S-社会型接近,S-社会型与E-管理型接近,E-管理型与C-常规型接近。
R-现实型人格从事R类职业,是最幸福的了。退一步,相互接近类型,比如R型人格的人从事I型职业也是比较顺心的。
核心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需求问题,产生自有资源增量,促进积极表现。高核心自我评价的员工往往拥有较多的心理资源,有积极
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强烈的内部动机、积极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以及较强的能力等。
资本方面的资源包括时间和金钱。
工作资源指能为工作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工作因素,包括自主性(又称自主控制或工作控制)、社会支持(包括同事、领导支持,亲友支持、受欢迎)、绩效反馈、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工资福利、工作回报、物理条件(如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学习和晋升)等。
组织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投入,员工就会对组织有更多的回报,员工组织关系就不再是短期经济交换关系,而形成以信任和承诺为主的长期社会交换关系。
员工在组织中有哪些发展机会?如何获得发展机会?“友u道”聚集多种资源,帮助身边的你我他。
如果你在团队良性互动、人际舒适感方面出现问题,在薪资待遇上不如意,缺乏工作乐趣,工作成绩低,不被关注,不被喜爱,影响力小,贡献小,为“份内”、“份外”事纠结,抱怨升职慢,对学习迷茫,难权衡利弊,不喜欢周边的同事,对长期发展的迷惑,各种迷惑,等等,一定是在个体资源或工作资源上存在问题和缺失,什么问题呢?缺失什么呢?你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中的行为,与“工作优异”的同事,或朋友交流(也可以关注公众号友u道),以行为为引线,找出个体资源、工作资源方面的问题和缺失,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自我提升,获取资源,向卓越迈进。
(待续)
3. 作出贡献
贡献: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贡献是由小到大的,在你现在的岗位上做出的贡献,是“小”贡献,从现在走下去,贡献会由“小”到“大”,“小”贡献的积累,会成就你有机会、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做出“大”贡献。
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组织对你的岗位的工作要求,你承担的工作任务,你完成的每项工作,都做出了贡献。那为什么还要强调贡献呢?还有必要在“贡献”上花费精力和时间呢?
不去思考并在行动上做出贡献,只是在被动完成工作任务,你就得不到成长,更谈不上卓有成效。
成长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是要做自我管理。主动地思考“贡献”并付之行动是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提出问题开始,再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思考你每天做的工作,完成的任务,在组织中的贡献是什么?再到从贡献的层面审视工作和任务,进而主动地思考做什么贡献,如何做出贡献。这个过程就是你从被动的工作者,成为卓越的管理者的过程。
思考做出什么贡献,你不仅会搞明白本职工作的贡献是什么,也会思考完成本职工作的贡献在团队、部门、公司、客户、社会层面是什么样的贡献,也能学会从社会、客户、公司、部门、团队视角理解贡献的含义、内容、价值,从而在设定目标、贡献上视野开阔、纬度多样、层次进阶。
思考如何做出贡献,并付之行动,彼得•德鲁克指导我们:制定行动计划,包括预期结果、时间、约束条件、修正方案、核查体系、时间管理。在行动中担起决策、沟通的责任,即使只是为自己行为也是如此,要担起责任。凡事在思考和表达时,要以“我们”为出发点,就是把组织放到个人前面,优先考虑组织的需要和机会。顺便提一句,如果你所在的组织大家都能以“我们”为出发点,那你在这个组织中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因为这是一个事业有发展,你会与组织一同成功的组织。相反,如果组织中的人都以“我”为出发点,那就尽快离开它吧!
如何能做出贡献呢?
(1)先听后说
(2)以“我们”为出发点
(3)师从卓越者
卓越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可能是你的同事、领导,或者是某个大V,或者是你的校友,或者是与你一起分享的小伙伴,……。(请关注公众号“友u道”,“友u道”陪伴您一天一天的成长。)
(4)自我管理
(5)获取资源
(6)沟通分享
与组织内的同事、领导、下属,与客户保持经常性的来往,不仅仅是会议方式,相互及时交流、沟通,让相关人员了解你的工作目的、要求、时间安排、资源需求、协同的边界、工作方式,等等,也使得自己了解对方;分享你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他人做出贡献,自己也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时也能够提升认知,很多情况下还会有“惊喜”,就是通过分享自己更长进。
在沟通交流上不惜时间,但要有成效。不同形式的交流,焦点要集中。
(7)专注于机会
对机会的利用会创造成果,做出贡献。
对公司内外的变化要敏感并深入思考,进而把变化转变成机会。
寻找机会的7种情况:
A.所在企业、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成功或失败;
B.某一市场、工艺、产品、服务、技术、模式、各种需求或业务要求的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C.企业内外、行业、业务领域或相关领域,或生态链里的创新;
D.市场、业务领域、行业、产业、技术领域的结构变化;
E.客户群体、人口特征、生活方式的变化;
F.思维方式、价值观、感知、情绪或意义的变化;
G.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
不要被问题捆绑,遗漏了机会。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一起来分析存在的机会。养成习惯,放在第一位的是先分析、讨论机会,再去解决问题。
面对机会要以“我们”为出发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团队合作,共同抓住机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