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周梵的《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看似有点鸡汤的书,内容却一点也不鸡汤,很实用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好地认识自己。
读到第三章,主题是你在服务你的角色,还是让角色服务你?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一个角色而活,我们甚至忘了还有自我这回事。当被问到“你是谁?”时,大部分回答是“我是一名老师”,“我是孩子的妈妈”等,这都是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当我们在这个关系中扮演主体角色时,必然就有相应的客体。比如当我们把自己角色扮演成“妈妈”时,孩子就是这段关系中的客体我们把自己的角色看得越重,这段关系就会失衡,就越容易患得患失,失去自我。
然而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这段关系反而会变好,因为它没有了过分加强的主体,会达到一个自然平衡的状态。没有人会不反感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东西,即使是你的孩子,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一个人有能力爱自己的时候,他才有能力把爱传递给别人。当然培养爱自己的能力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家庭和学校教育,从来都没有教我们去爱自己。我们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是“做一颗螺丝钉”,教我们怎么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社会道德不断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遵守规则的公民”“称职的妈妈”。所有的这些信念体系都在告诉人们,你的个人需要不重要,你是谁你是什么人也不重要,关键是你能为你所在的组织或系统做什么。
心理学家荣格说“看见即疗愈”,我觉得“看见即改变”,当你开始看见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时,你就在开始改变了。
你是选择你的生命为你的角色服务,还是你的角色为你的生命服务?这是个很重要的选择,也是你可以自己做的选择。最后我们就能在学会爱人和自爱之间,在角色和自我之间找到那个重要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