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礼之韵,立君子之风
——走近《诗经》阅读
(一)走近礼仪
一、诗礼之重
1.“不学诗,无以言。”
三千年前,有一本最最流行的书,它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常用语言;它是宴席之中歌舞的常用曲目;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穿越到三千年前,不懂它,不曾学过它,是不是会无法与人沟通?或者说,我们会被所有人孤立?
猜猜,它是哪一本书?《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没有之一。
对,我今天要推荐的就是她——《诗经》。
也许有人会说,《诗经》让人望而却步,它生僻字众多,太难入口就读。其实,我们可以找到适合我们的方式去阅读——尤其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更是可以选择性地阅读。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跟孩子们一起读的《诗经》。
2.“不学礼,无以立”
阅读《诗经》我们可以从了解她的礼仪开始——先人对诗书礼仪非常重视。
孔子教儿子孔鲤时曾有一个小故事——
孔鲤穿过庭院时,父亲问道:“学《诗经》没有?”孔鲤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回去就开始学习《诗经》。
又有一天,孔鲤穿过庭院时,父亲问道:“学礼仪没有?”孔鲤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礼仪,就不懂得怎么立身。”孔鲤回去就开始学习礼仪。
二、耿直先人
由此可见,学习礼仪有多重要?我想选用《诗经·鄘风·相鼠》来回答大家。在这首诗歌中,耿直的先人相当直白地告诉大家:不学礼仪,似乎不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诗经·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
这首诗歌只有几个稍微少见的字——读着读着,别说成人,连孩子都能读懂诗歌的意思了——人与老鼠来比较,老鼠尚且有脸有皮有齿,而人若是无礼无仪无耻,那真的只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了——“不死何为?”
这是多么耿直的话语,看似粗糙却道出了礼仪的重要性。《诗经》中十五国风来源于民间,民间的诗歌中就有把礼仪看得如此之重的诗歌记载——可见先民的礼仪有多注重了。
以此,我们就发现了《诗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
于是,我开启了《诗经》礼仪文化篇章的阅读,一起走进了三千年前古人的礼仪文化,感受先人的礼仪之美。
三、礼仪之美
(一)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说起桃花,你的脑海中会想起哪些词语?艳丽明媚,如火如荼,灿若星辰?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明媚了整个春光。
这首《桃夭》,便是桃花的滥觞之处了——“桃花”第一次在诗歌中出现,便是它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此色彩明艳的花朵,在本诗中成了女子的代指,你猜猜,是指什么时候的女子?是的,是女子一生中最明亮的时刻,作为新嫁娘出嫁时的那一刹那,璀璨明艳的少女积蓄了十几载春秋,盛放在春天里,盛开在她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刻。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要出嫁啦!“归”,即是出嫁之意。姑娘要出嫁了,咱们该送些什么祝福呢?“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如此祝福,是否有些熟悉?今天的我们还会在新婚时送予新人祝福:“早生贵子”“家庭和睦”“人丁兴旺”……三千年前的这三句祝福,便是如此易于理解。宜,适当,“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便是合家欢乐人丁兴旺。“有蕡其实”以肥硕的果实寓意早生贵子,“其叶蓁蓁”以繁茂青翠的枝叶寓意家庭的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如此简单易懂的词汇,是否与印象中的生僻字众多难以读懂的《诗经》完全不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祝福新娘子“宜家宜室”“多子添福”“兴旺发达”......几千年前的周室子民,早已把深深的祝福融进了诗歌中,那么自然,那么高雅,那么郑重!
唱起这首祝福的诗歌,送别亲手养大的闺女,以人生最美好的祝福相送,少女灿烂绽放,走向人生的重要阶段。新嫁娘的美丽容颜,便如那含笑春风的桃花。
三章复沓章法循环往复,反复咏叹,更增添新婚的喜庆氛围。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小知识——三章顺序依次为“花”“果”“叶”咋一看去,似乎二三章顺序颠倒了?其实不然。先人很重视生活,诗歌源于生活劳作,这首《桃夭》恰是例证——《诗经》所属之地并不在我们现在所在的江南大地,北方的桃树便是先开花,花谢后再长叶,果实的出现在叶子之前。
古人的诗歌礼仪,便是如此源于生活,又深切地渗透于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得。如此桃夭之礼,比起今天我们那些粗俗不堪的闹洞房礼仪,不知高雅了多少!难怪孔子说孔鲤“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何以立身呢?
(二)诗经·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新娘子有祝福诗歌,新郎呢?当然不可少了。从《桃夭》中可以得到启发,新娘子以“桃花”相喻,新郎呢?自然是“樛木”了。弯曲的树枝以寓新郎,葛藟,即葛藤攀援着弯曲的树枝,便是女子嫁于君子,夫妻同心一体了。三章重章叠句,复沓使用,只有两个字不同,自然是要将婚礼上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章末的三句“福履绥之”“福履将之”“福履成之”即使不解释,每一个读者都能弄懂它的意思——福禄相随,深深的祝福之意。
新婚之日,人们唱起《桃夭》送别新嫁娘;唱着《樛木》一同喜迎新娘——这便是华夏最浪漫的时刻了——是不是远比今天的婚礼更雅致而高洁?
四、诗歌源泉
在《诗经》中,这样的礼仪之歌,还有很多很多,婚嫁有礼仪《桃夭》《樛木》,还有一并唱给新郎新娘的多子祝福歌《螽斯》;聚会宴飨宾客有《鹿鸣》之礼,欢庆生日有祝寿之《天保》礼赞……
鲜活灵动的礼仪文化,渗透在生活各处,“礼仪之邦”并非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语。
我就这样带着孩子们,摸索着走进《诗经》。孩子们开始对这样一本《大部头》诗歌充满了兴趣,甚至有人偷偷买来了书籍,课间也偶尔翻动着。
其实,走近它,走进它,你还会有更多更深的喜爱——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无数文人墨客思想与智慧的源泉。
孔子曾云:不读诗,无以言。在那个时代,《诗经》是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宴飨宾客的重要礼乐组成,是民风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若不读《诗》,确不能与人言,更无法顺畅交流。而几千年后的今天,你回溯中国传统诗文,会惊讶地发现,众多诗歌意象的源泉,均来自于《诗经》。众多追溯,最后都寻迹至《诗经》之中。如,《桃夭》之后,“艳若桃李”“面如桃花”“人面桃花”频出,清代人姚际恒称其“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比如,去年十月份,我的汇报诗词课《宿建德江》,就是我在《诗经·陈风·月出》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寻找到思乡的时间节点和意象的源泉,以此追根溯源,以诗解诗。
我想,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读一读《诗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