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多么美好的词汇,引发遐想。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罗丝甲板相会,《血战钢锯岭》中道斯与多萝西医院初遇,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开始了一段旷世绝恋。现实生活中,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一见钟情有生理基础,和脑部特定区域有相关性。本质上是体内的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苯乙胺、内啡呔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朱羽寒的文章《“一见钟情”靠谱吗》提到心理学家库伯领导的一个实验:
该小组招募了78名女子和73名男子参加快速约会活动,在活动之前,研究者先让他们中的39人观看即将会出席约会活动的人的照片,并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将照片中的人按等级排列。同时,描述自己对约会对象的吸引力。在约会结束后,志愿者们填写了他们还想约会的对象。 经过对比两次中意人选择的结果,结果发现,志愿者们真的很擅长快速判断出谁对自己感兴趣,哪怕只是基于照片,预测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也达到了63%。 此外,当研究人员再次研究这些志愿者看照片时的核磁共振扫描图时,他们发现了脑部特定区域和约会之间的联系: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前旁扣带回皮质,似乎可以计算其他人对自己的吸引力有多大。当这个吸引力也被他人普遍认同时,这一部分区域变得最活跃。而另一部分左喙内侧前额叶皮层,当志愿者自己觉得约会对象很好但别人觉得一般的情况下,它会被激活,思考“这个人适不适合我”。
由此可见,一见钟情还是挺靠谱的,在爱情方面我们其实挺有自知之明的嘛。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就有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的感觉,不用怀疑,那是对的人。
我认为,一见钟情主要还是首因效应在发挥作用。首因效应说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塔夫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巴德称,早在远古时候,人们已养成习惯,必须在瞬间判断出眼前的人是敌是友,这一点性命交关,所以人类逐步进化出迅速形成第一印象的能力。男女双方见面,如果直观分析感觉不错,颜值高,与自己潜意识的情人形象一致,就容易产生“一见钟情”。
文章《“一见钟情”确有科学依据“第一印象”其实非常靠谱》提到,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方的外表。颜值高很重要。国外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对于初交的异性而言,对方的美貌具有特别诱人的魅力。如在一场舞会结束后,被试者回答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相会时,与再相会有关的只是对方的容颜,美貌者是异性最希望再次约会的对象。人们普遍认为,美貌者自带光环,如自信、自强、性格开朗、性情温和等优秀品质。
当你邂逅一异性时,对方的容貌、风度、谈吐等外在形象和气质唤醒了你潜意识中的美的偶像,使原来朦胧的潜意识清晰起来,与现实中对方的形象应合,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美感共鸣状态,产生“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惊喜。
除了长得好看的人,我们还会对谁一见钟情?
像爸妈的人。我们发现有的人喜欢的对象却是自己父母般年纪的人,这是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武志红老师的书《为何爱会伤人》中提到一个案例,菲儿在相亲中和一名男子一见钟情,这个男孩表面上看都是阳光、干净而乐观的人,再探寻下去,发现很多处和她父亲很像:一样的有控制欲望,一样的有点强迫症性质地爱干净,一样的对女性忠诚等等。其实,菲儿爱的是她父亲,她在重现自己的童年。源自父母的恋人模型在她的潜意识扎下了根。
像初恋的人。心理学家契可尼做了许多有趣的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你是否曾听过这样的告白,你和我初恋很像,所以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你。我的理解是未完成的状态让我们遗憾,无法释怀。初恋是懵懂青涩,也是刻骨铭心的,多是悲剧收场,伴随着青春的阵痛。想起《港囧》里徐峥和杜鹃未完成的吻,一直让他梦牵魂绕了很多年。
像自己的人。人们往往会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是投射效应。人们更容易对和自己像的人一见钟情,因为有熟悉感,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你很爱自己,所以也会爱上和自己像的人,对方只是你自恋的衍生品。
什么环境更容易一见钟情?
危险环境。心理学有个效应叫吊桥效应。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就像为什么英雄救美屡试不爽。和女生约会时如果去鬼屋,去坐过山车,说不定她会爱上你哟,因为你调动了她的情绪起伏。
昏暗环境。浪漫的西餐厅、有情调的酒吧是很多人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正常情况下,人都有一种戒备感,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要说什么。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而黑暗登场,对方感官失效后,自己便没了危险,不需要伪装,自然而然的自我流露;而自己的感官失效后,人就会变得脆弱而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抓住同伴的安全感,这种吸附性非常强。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敞开心扉的昏暗环境是一见钟情的催化剂。
总的来说,我们容易对颜值高的、像父母的、像初恋的、像自己的人一见钟情,会在昏暗和危险的氛围中春意荡漾,希望弥补童年创伤和曾经的遗憾。
一见钟情只是开始,感情的维系才是考验。愿爱情把你变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