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讨好型人格,能联想到的词就是“老好人”“好说话”……
事出起因是:开会的时候,领导安排了一个轮流主持会议的任务,让我来当第一个人,我爽快滴说了句“行”。领导的原话是:我就喜欢我徒弟这样的。
突然,我就在想,喜欢我的点在哪里呢?当然我知道这个点并不是我好说话,但我确实是这么个好说话的人。这激发了我写一下自己讨好型人格的欲望。
曾经的我,并不是讨好型的人。
我认为讨好型人格是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具有的。从前的我,是个性格上有很多棱角的人,我不屑于与不懂我的人、我不喜欢的人多说一句话,在不熟的人面前,我是个冷血、难相处的人,但其实接触过我的人会改变他们最初的看法。
步入社会后,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小公司,虽然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但也会因为看不惯同事的散漫而认真、去争辩。当时的领导对我说,你和XX(和我同一天入职、在职场待了10年的同事)的区别就是,你太方了,而他太圆了。
这句话触动了我,以至于五年后的现在依然记得。也正是从那之后,我告诉自己不要那么直接,与人相处要多一些技巧、要学会妥协,要圆滑一点。
虽然自己标榜永远不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类人,但反观这五年,我确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面对人和事,没有了当时的急躁情绪,会变平和,但其实平和的背后可能隐藏了我的不在乎、漫不经心。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变得好说话了。面对别人的要求,很爽快答应;会刻意迎合别人,收起自己的情绪。
最近一两年,听到了讨好型人格这一词,开始对号入座。
讨好型人格,有什么问题吗?委屈了自己,做了自己本可以不做、而且并非心甘情愿的事情……除了对自己不利,对他人呢?暂时我没有想到对他人不利的点。
那问题就很好办了。
思考两件事请,你在做决定前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做了这个决定对你造成的影响是否是可控的?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掌握好这两点,即使表面上委屈了自己又有什么呢?毕竟是你自己平衡利弊之后选择的、产生的结果也是在你可控范围内的,那么,是什么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要坚信自己没有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没有对别人造成困扰,没有把自己处于束手无措的境地,那就不要太在意讨好这件事,勇敢做自己,也许你会发现,有那么一天,自己也变得不那么讨好,也占据了主动权……
加油,每一个在困扰中的人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