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积极心态培育分三个部分:1、对心理学的现状,对心理学人,对心理学行业,做社会心理服务需要进行的类似性质上的态度上的转变,能力上的提升2、做社会心理工作技术上模式上的创新3、我们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积极心理品质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源泉,它能够增强人的个人资源,降低或消除消极情绪。同时,它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积极心理品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诚信友爱的精神基石。是促进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的心理支撑。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新冠病毒发生,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在这场全球战“疫”中,中国充分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议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让合作的阳光驱霾”,中国向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运送医疗物质,捐赠物资上真挚的文字“青山一道,同担风雨”“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传递中国温暖,表达中国人民愿与世界人民携手抗击疫情的决心。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抗“疫”国际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全球携手战胜疫情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大国担当、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的决心以及全球抗“疫”的引领作用,提升了中国人民的自尊自信。国家的大国担当给全社会营造了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的能量场。
针对防疫抗疫中一些群众存在的焦虑、恐惧心理,疫情期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强了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保证疫情信息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钟南山等医学科研专家在抗击疫情宣传中的舆论引领作用,增强信息传递的权威性、专业性、准确性。以正能量的广泛传播引导社会情绪,消除群众对疫情的恐慌焦虑,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科学配合疫情防控,全社会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抗疫共同体,凝聚起治理“微力量”,真正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助力打赢抗疫阻击战。
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的抗“疫”金句浸润人心,给社会心态建设奠定了战略定力的基础,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战胜病魔的最有力的武器。疫情流行高峰期间,广大党员带头履责;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救死扶伤;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社区工作人员守土有责;志愿者无私奉献,逆行者的感人事迹、积极向上的心态给全中国人民在疫情笼罩下黑暗的心理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筑牢心理防疫的堤坝,为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稳经济保就业,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准备,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决心。